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生活即劇場,足以容納每位客人各自演出的咖啡店

穆勒咖啡館,店亦如人,是個隨時在變動的空間。每個變動在店內各處留下的痕跡,像部紀錄片,得宜地詮釋了這間店的個性。

IMAG0071.jpg

(店長Aarti)

在撰文介紹穆勒咖啡館時,有幸採訪到店長Aarti。過去曾多次來訪穆勒,每次只要有遇到Aarti,幾乎都會被邀請到店外座位,聊上幾句天,請一支煙。自認識Aarti以來,他一直是如此,熟識的態度勝過言詞,只是幾句談天就成了老朋友。

咖啡店提供了空間,讓每個人在自己的世界演自己的戲。

穆勒咖啡館的個性,就是由「人」所組成的。無論是店長Aarti,還是曾在穆勒工作過的店員們,甚至是來去的客人,每個人、每個當下的感受,都可能佈置成店內的各個角落,透過觀察和紀錄,讓咖啡店像一部電影,也像劇場空間般:無論是來去的,駐足和曾駐足的,咖啡店作為人生舞台,在各個角落都能看見這些隨時間累積,思考的軌跡。來去的人們,在牆上、吧檯上、海報上留下足跡,將穆勒咖啡館慢慢充實、豐富。

IMAG0105.jpg

(拒絕服貿賣國條款,牆上酷卡)

穆勒咖啡館的店名,來自世界知名舞者碧那鮑許(pina bausch)的舞作《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中,一名穿著西裝的男性角色,不停地搬動椅子,不讓任何人受傷。ARRTI認為,這個角色就像咖啡店的店員,扮演維持秩序的旁觀者。

在開店以前,Aarti做的是設計以及劇場相關的工作。問起為什麼選擇咖啡店,他簡單地答道:「因為咖啡店就像舞台。」這個想法來自於Aarti從前曾在咖啡店打工的時期。「以前工作時,聽吧檯聊天,觀察他們說話,想像他們的生活,就覺得好像戲劇一樣。」而咖啡店提供了空間,讓每個人來到這裡,舒適地分享生活。每個人在自己的世界演自己的戲,觀察的人就成了觀眾。

順應機緣的哲學,相信每個階段性判斷。

過去由於不喜歡在公司做事,不想被管理,Aarti開始一段接案子過活的時期,同時為了經濟獨立,他開始咖啡店打工,也因此學會做咖啡。但由於Aarti對自己的作品要求高,在接案的日子開始遇到不順利,總會花費太多心身和時間在同一件案子,太過忘我導致延宕了其他事情,也因此開始思考別的生活選擇。

為了能夠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加上當時在咖啡店上班的影響,Aarti有了開咖啡店的想法。「因為所有的研究工作和準備,都是另外的時間,在開店時要做的,其實就是做一杯咖啡,這樣單純而已。」咖啡店並非Aarti所設定好的目標,而是像他在大學時代的腳踏車環島一樣,不設定目的,看到岔路時,順著當下的感覺選擇方向,讓每個當下引領自己到不同地方。「當時也有去應徵書店店員,如果那時候錄取了,可能現在開的就是書店了。」也許就是一直以來相信緣份和每個階段的判斷,才能讓笑談中,Aarti說起這些總輕如鴻毛。

IMAG0103.jpg

(店內市話使用老式電話機)

「一個空間會自己變化,跟什麼人在裡面有關。」

穆勒咖啡館開業自2010年起至今六年多,一開始選擇落定在大直這個地方,是因為這裡的區域分為比起Aarti看過的其他地段(公館、東區等等)步調來得慢。而店內樣貌比起剛開的時候差異不小。

一開始裝潢時有請設計師,但和一般裝潢工作的方式不太相同。Aarti並沒有請設計師先擬圖,而是直接進到空間裡面,邊看邊想怎麼做。也像Aarti畫畫時的感覺類似,邊畫邊想。雖然本來喜歡更像廢墟的感覺,但這樣跟隨當下的方式,比較能達到「喜歡的」和「能做的」之間的權衡,也許也更能呈現出來Aarti本身的風格和品味。

「一個空間會自己變化,跟什麼人在裡面有關。」除了裝潢,店內各個角落的佈置也會隨時間變動。一如Aarti一路走來的生活哲學,跟隨當下的感受和美感:「比方說朋友或是這裡的同事喜歡的東西,像是牆上的照片、海報跟畫,它們就會自己長出來。」像是個階段性的紀錄,把大家喜歡、適合的東西放在一起,漸漸形塑出穆勒的個性。

IMAG0080.jpg

(支持韓國關廠工人Hydis,牆上酷卡)

IMAG0087.jpg

(吧檯屋頂的海報)

浪漫與實際的權衡,維持有新意的工作狀態。

採訪當天來到穆勒時,發現門口除了室外座位,旁邊多了一塊木地板,放著一台烘豆機跟和室椅,形成一個舒適的小空間。本來以為這塊Aarti親自施工的手製木地板,有什麼非常浪漫的背景故事,結果Aarti一開口就打破了這個想像:「就是為了賣豆子,可以有更多收入。」當然啦,開店本來就是件很實際的事。「不過也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吧檯的工作都太熟了。當一件事情熟悉到一個程度後會容易失去新意,得思考怎麼繼續走下去。做這一行,如果一直做一樣的工作是會沒有新的收穫,也很難繼續做下去的。所以烘豆機這一塊對我來說,也是新的挑戰。」就像他說的,在「喜歡的」和「能做的」之間權衡,Aarti是非常有意識地維持自己和整間店的工作狀態。

IMAG0109.jpg

(新烘豆區)

結合音樂演出以及藝文空間。

穆勒咖啡館除了餐飲之外,也時常舉辦音樂演出。這當然也是店長Aarti的興趣之一,由於本身喜歡音樂,在碰上機緣之後,就成為了長期的音樂演出計畫。幾年前,李吉他曾前來尋求合作,舉辦了為期兩個月,每雙週一次吉他fingerstyle的表演。「那陣子去日本聽到街頭藝人的fingerstyle覺得那是種奇妙的質地。因為fingerstyle非常需要專注在演奏本身,演出狀態會很專注在自己,而非表演如何吸引人眼光。」這樣的演出方式反而吸引了Aarti。 那時剛好有個高中時常會背吉他來店裡當客人的樂手,聿威有想法要辦演出,就此連結了穆勒與音樂演出的關係。

《音樂開始的地方》是近年穆勒定期舉辦的不插電演出,每一期會徵選多組音樂人,於每週五晚上來到店內演出,並讓觀眾可以自由打賞。Aarti在選表演時不會限制樂風,而是從徵選的音樂人提供的影片中,看樂手在演出時散發的個人特質。店裡播放的音樂也相當有意思,都是Aarti跟同事們喜歡的音樂,看店裡氣氛適合放什麼,並沒有固定樂風。

穆勒咖啡館的樓下,是Aarti的太太經營的穆勒藝文空間。「穆勒藝文這個空間在最一開始,主要想跟太太一起上班,找一個辦公空間,只是沒想到最後找到這麼大的,所以才開始當藝文空間使用。」穆勒藝文有提供空間租借跟舉辦藝文課程,偶爾會拿來租給劇團當劇場用,明年開始也會有更多的課程。

IMAG0067.jpg

(室外酷卡櫃,擺放各種刊物)

清楚動機,看見全景,使工作長遠並順利運作。

關於創業,Aarti認為,知道自己的動機是最重要的。「不管要做什麼,都是工作。要認清不會有哪種選擇比較好,也沒有哪種選擇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比方說像Aarti自己,最當初開店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想被人管,結果演變成自己當老闆,什麼都要管。「也就是,其實做這件事會讓人發現很多地方不足,所以要想辦法去克服,自然就會創造更多問題。」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相同,得要清楚自己想做的,也了解到是自己選擇要這麼做的,於是就會把事情做好,有了這樣的認知,不管是開店還是工作都會比較順利。

從穆勒開店到現在,對Aarti來說,做一個老闆從來都不簡單。就像在雜耍,不能只專心在一顆球而漏接別的,必須要看到全景,才能讓一件事運作。「同時必須去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比方說自己不擅長會計,但是營運的基本就是要會做會計賬,要到多少是打平、設定目標等等。早期沒有做過這些,就虧錢一陣子。」而Aarti對工作投入的個性,讓他到現在感覺真正困難的,就是雜耍,就像以前接案子時一樣,自己可能太專心一件事就容易忘記別的,也容易做不好。

IMAG0075.jpg

(各種咖啡豆簡介,及店長手繪現正播放專輯封面)

近期,在穆勒咖啡館。展開了焦糖醬跟巧克力醬的課程:

【8月活動】吧檯手教你動手做

靈感來自店長Aarti曾在別地方上過自製味增的課,以為很複雜的步驟其實出乎意料的簡單。「很多事很像這樣,對自己很簡單,但焦糖和巧克力,這些我們天天在做的東西,好像覺得沒什麼,但對其他人來說,他們就不知道訣竅。所以就想,可以辦個課程交流一下,也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

IMAG0062.jpg

(穆勒咖啡館)

無論是工作或休閒,都非常鼓勵讀者來到穆勒咖啡館走走。除了不定期舉行的演出活動,也可以看看四周,客人、吧檯、店長,每天都在演出的這齣,名為生活的小劇場。

Credit——
穆勒咖啡館: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02-2532-9028
採訪 、撰稿、攝影/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