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青/魯蛇世代:當代無力青年之文化觀察(上)

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洋歷史共經歷了三波啟蒙與反啟蒙,其中清楚可見的規律是,社會經濟狀況對於人民的思想影響最甚。當經濟狀況提升,人們傾向相信且注重理性,反之,當經濟、政策或是社會現況令人民感到失望,人們不再信任經濟、科學等代表理性的事物能帶來幸福時,便會助長反啟蒙的聲勢:人們開始探索內在,思考方式傾向浪漫主義亦或是存在主義等,以哲學思考來反證人自身的幸福並非透過資本來獲得,而是心靈上的提升。至於如何提升則是不同的個人選擇,也許是追求性、愛、藝術、革命,亦或是自由等,非物質成功的人生目標。

以此概念來觀察台灣當代的年輕一代,就猶如一波二十一世紀初的反啟蒙浪潮。

當代的青年正和當權者(無論是在政府,或是家庭中)處於世代斷層,和上一代人身在不同的教育環境,卻被寄望相同的標準;由於網路資訊的蓬勃發展,年輕人明白自己身在體制殘缺且保守的校園,卻礙於與當權者之間的溝通障礙,許多人無法自由說出自己真正的願望。

在眾多眼睛的監視下,有些人選擇沈迷各種得以抒發情緒的媒介,或試圖以不同方式說話。獨立音樂是其中顯著一例。

巨大的轟鳴 《登鸛雀樓》
作詞:王之佑 / 作曲:王之佑 / 編曲:巨大的轟鳴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我不想上樓 讓我當白癡
不要啟蒙我 讓我當白癡

啦 我再也再也見不到妳了
啦 我不要登上高樓的孤單
啦 我再也再也見不到妳了
啦 我不要登上高樓的孤單

一首五言絕句改寫的歌曲,幾句吶喊擊碎防備。教育從來沒有解決問題,對這個社會了解的越多反而越絕望,因為獲得聰明這個資本了之後才明白,到處都充斥著揮霍資本踐踏他人人生的人。與《太聰明所以不幸福?》這本書所提及的概念些許類似,因為知道的多,所以了解到自己的不幸,或是選擇什麼都不明白,做個幸福的傻瓜?這是個無分好壞的選擇,只是在懂得這道題目時,通常已經是瞭解真相之人。

令人窒息的眾多『個案』,早已集結成一整個世代的煩惱。許多人無論思想開放程度、政治立場、對將來的想像、對成功的定義和自我認同,都和上一代人完全相左,然而導因於這個景氣敗壞、房價高漲、政府始終關上耳朵的社會,無論再多人集結的遊行,也進不了掌權者的眼裡;無論再努力地流汗,也還不了一延再延的學貸,不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在將來翻轉這樣的情勢,突破上一代的思想控制,於是選擇表現的消極、厭世,選擇在當下唯一做得到的範圍內盡情反叛,也因此形成了當代無力青年的新語言(以當權者嘲笑自己的用詞反過來諷刺現況);這樣無力的一代,在前十年被稱作『草莓族』,現今則是『魯蛇』或是『廢物青年』。

草東沒有派對《山海》
作詞:草東沒有派對 / 作曲:草東沒有派對

我看著 天真的我自己
出現在 沒有我的故事裡
等待著 我的回應
一個為何至此 的原因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大海走去

我聽見那少年的聲音 在還有未來的過去
渴望著 美好結局 卻沒能成為自己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大海走去

在魯蛇的世代,人們比起鼓舞、勵志,更欣賞能一語道破,引人共鳴的作品。現場演出更像是一場谷底的狂歡會,眾人同哭、同笑,猶如美國在反戰的年代所看見一群群嬉皮,在這個同溫的空間裡找到自由。

透過網路,可以看見許多教導生活如何幸福快樂的文章,如何成為成功的人,實現理想,突破舒適圈等等⋯⋯無論是旅行、生活方式、潮流和物質,看似什麼都不缺,電影、音樂、藝術,能讓人一次次感受得到心中渴望,無論是娛樂的或是知性的。然而人們對於資訊越有所求,事實便越清晰地呈現:我們什麼都看得到,但什麼都做不到。

越是被提醒應當要將目標擺在資本主義定義的幸福,越是容易在這個存一輩子也買不到一間房間的社會,感到迷惘和挫敗。

14021476_968427763280126_5256111907829918008_n

(取自消極男子

創作,無論體現於音樂、設計、服裝風格、文學等等,都像是這波反啟蒙下的浪漫產物。而消極男子所訴說的特別使這一代人感到共鳴。社群網站上還出現了許多『厭世』系列的粉絲專頁(政大厭世陣線),都同樣大受年輕人歡迎,留言裡全是人們對現況的失望感受:畢業就是失業、真愛宛如神話、夢想永遠都是夢想,而人們可以在互相嘲弄之際獲得娛樂、安慰,即使更多的是無奈。

非人物種 《擺渡人》
作詞:鄭光顯 / 作曲:鄭光顯

可以了解
努力不懈
認真的可憐
從前的一切

曾經一往情深 說不讓他溜走
一往情深 他還是一去不回頭

不再了解(在這個充滿耳語的時代)
努力不懈
前面的前面
有著從前的從前

曾經一往情深 說不讓他溜走
一往情深 他還是一去不回頭

看著前方路有很多顛簸
殺了青春躺在他的血泊
道義沉淪

「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他還是一去不回頭?」

自覺無力改變、無力提升現況,然而在不斷地嘗試和挫敗之間,這些留下來的作品質量卻是如此動人,精準地記下一整個世代的樣貌,是如何近乎絕望的掙扎求生,同時不失美感的姿態,詠唱的不只是無奈,更是生命。

Credit——
撰稿 / 再見阿毛
部分照片截取自巨大的轟鳴 《登鸛雀樓》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