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Manman:慢慢地實踐生活,自由的藝術家

孫維蔓,或是叫她慢慢Manman。她是一位自由藝術家,也身兼旅人及生活實踐家。

「自由的感覺,嚐過就再也沒辦法失去。」

1485917_10153683238705347_892664303_o.jpg

(慢慢Manman)

現居布里斯托的慢慢,原就讀輔仁大學德文系時,就曾到德國當交換學生,也曾留學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教學。曾於許多大學機構任職(文化大學華語中心、海德堡大學和Bristol Grammar School等等⋯⋯),現於英國Badminton School擔任華語教師。

本期謬誌茗實體刊物也刊出了與慢慢的訪談,看嚮往並實踐著自由的藝術家,如何談異鄉與家鄉,又如何在自由與寂寞之間抗衡。

S__30335253.jpg

(慢慢Manman作品,及工作室一隅)

您經常漂泊各地,對您來說「家鄉」的定義是什麼?
讓我感到自由的地方就是家鄉。
世界上沒有烏托邦吧,「寂寞的人到哪裡,也還是會寂寞啊。」這幾年冥想、修練瑜伽,更加體會到所謂的家鄉,其實跟地域無關,是要不斷地去尋找的內心的歸屬。

您在英國生活的日子,覺得英國對於藝文,也就是所謂台灣盛行十幾年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沒有什麼差異,您有什麼看法?
我不清楚倫敦的情況。我覺得台北和Bristol都是很有文創活力的地方。Bristol是一個毫不矯揉造作的城市(至少目前還是啦,最近有越來越hipster的跡象!),無論你做哪一類型的藝術,這裡一定有發揮的空間。感覺跟台北最不同的地方是,有時候在台灣,藝術家們常常非常擔心自己的東西不夠好,好像不夠格拿出來展覽或販售,這當然有好處,但是也常常會扼殺了創意。在Bristol我覺得很自在,一直練習創作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還有就是Bristol人真的比較叛逆吧。我們住的這區本來沒有連鎖超市,當Tesco要在這條街開店的時候,有遊行抗議、抵制,還有塗鴉支持本地獨立商店,當然這一切都沒有用,Tesco照開,只是常常被砸要換玻璃,但是邪惡的資本家有的是錢,不痛不癢嘍。
這幾年去過的一些所謂的文創園區,不管是在台北、北京、上海或是最近去的里斯本,好像都逃不了最後變成百貨公司的命運,我覺得有點悲哀,但又好像無法避免。Bristol沒有文創園區,但是有好幾個合作性co-operative的小藝廊跟商店。城市裡的每個區域定期會有house/studio open day, 你可以去認識本地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和創作空間。

20160830_63.jpg

(2015年3月20日太陽花學運當時,慢慢Manman攝於英國。)

您喜歡英國的文化嗎?對你的創作有沒有什麼衝擊呢?
英國文化,有喜歡也有不喜歡的部分。這裡最棒的事是,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雜融合,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歡英國人的幽默感,還有他們愛抱怨的性格,在Banksy的作品上相當明顯,但是有時候許多人其實很保守,什麼都要扯到階級的想法也常常會讓我覺得很煩。我覺得相較於許多歐洲國家,英國比較資本主義,不像德國經歷過戰敗和共產。不過也就是這種壓抑假掰的氣氛下才能孕育出憤怒的龐克吧!我常常也帶著憤怒、嘲諷的態度去創作,如果能讓人疑惑最後笑出來,我就會覺得達到目的了。

我們此期主題是異鄉人,您旅居異鄉的時候,對你的創作歷程有沒有什麼影響?
青少年的時候我常常覺得跟自己的環境格格不入,自己不斷限制自己,只想要符合家人或社會的期待。二十歲到德國唸書的時候,第一次體會到孤單又幸福的情緒,「自由的感覺,嚐過就再也沒辦法失去。」如果我一直沒有離開家鄉,我不覺得我會有勇氣創作。

20160830_2937.jpg

(慢慢Manman的丈夫,非常熱愛台灣。)

在英國教學華語,是使用繁體中文,還是簡體中文呢?台灣在英國人眼中的定位為何呢?您所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他們對於台灣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教繁體或簡體主要是看學生的性質跟需求。在海德堡漢學系實習的時候教的是繁體。現在在英國中學或是語言學校一般教簡體,由於那是中國現行字體,一般學生如果是因為實用的原因學中文大多會想學簡體。教簡體的時候我常常還是會把繁體寫在旁邊解釋字面上可以分析出來的意義。對於要教簡體,我當然覺得很可悲,對我來說這跟政治無關,我也了解最初中文字簡化的原因。問題是現行的簡體字既不科學也讓漢字失去了傳承文化的意義跟美感,實在很可惜。我在北京的指導教授曾經跟我討論:簡體字的問題那麼多該怎麼辦呢?我覺得就是改回繁體字就對了,二十年代文盲會這麼多,最重要還是教育不普及的問題吧,跟文字太繁複有很大的關係嗎?台灣不就是用繁體字成功的例子嗎。
台灣對很多英國人來說還是很陌生,他們也不清楚台灣的定位當然也就沒什麼看法。不過我身邊去過台灣的英國朋友都很熱愛台灣,許多人也都滯留在台不想回英國了。(延伸閱讀:字型散步:不只是中文字型學,更是生活美學

您的創作靈感通常來自哪裡?
愛。
旅行路上看到的人、事、物。
音樂、電影、書、瑜珈、其他人類和他們的創作,
世界上發生過、正在發生或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

20160830_9448.jpg

 

(慢慢Manman作品)

您駐留漂泊過哪些地方?對於您的創作有沒有什麼影響?
其實我不管是到一個地方去旅行或居住,那邊的人事和景物都會對我的創作帶來影響。我上次去冰島的時候畫了幾張插畫,那裡的冰山、湖泊跟精靈讓我在作品中看到了白色、粉紅色跟淡藍色。我嘗試簡化線條來展現冰島給我的純淨。我現在住的Bristol是一個藝術創造能量很強的城市,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創作。你在這裡不需要扭捏造作,可以用很誠懇真實的態度生活。

在英國生活的您,會不會覺得想家?或是感到恐慌呢?
hmmm….我常常會想吃蔥抓餅。青少年的時候一心想逃離一切的束縛,嚮往不斷移動,旅居異鄉時當然還是會有想家的時候,但是要活在當下,珍惜現有身邊有的,我一直練習著。我很幸運每年都可以回台灣啦!

20160830_8895

 

(慢慢Manman作品)

您平常的創作作品,有些會影射到性與身體,想請問您的創作核心?
性與身體是人類最原始和真實的慾望。我更對於女人在世界上的定位很感興趣,西蒙波娃、芙烈達卡羅和漢納鄂蘭等人的作品都給我很大的啟發。其他如心理學,超現實主義,世界末日,環保,戰爭歷史都是我的創作核心。(延伸閱讀:Mary Beth Edelson:女性主義者的藝術理論與力量

喜歡音樂的您,在旅居各國的人生經驗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呢?有沒有推薦的樂團或是您曾參與某個音樂活動,讓您印象深刻?
2015年,在Glastonbury festival,我站在非常靠近舞台的地方,看著Patti Smith的表演,雖然她有龐克教母的稱號,但更令我感動的是她詩人的特質。她有一頭毛燥的灰髮,剛毅卻很溫柔、叛逆卻很理性,她陽剛而纖瘦的身體在台上發狂似的跳躍,從他低沈又有爆發力的聲音,你完全無法想像她已經快七十歲了,就好像她的靈魂和信念永遠不會隨著時間枯萎消逝,在台上她是那麼憤怒又謙卑,我記得她說:「When I am on the stage, I am Patti, when I wash my kid’s clothes, I am still me.」。表演到一半時,特別來賓達賴喇嘛慢慢走到台上,他摸著Patti 和團員的頭髮說:「They are so full of energy, look at their grey hair, still jumping around. I should learn from them.」那天是達賴喇嘛的生日,他切了蛋糕,我們唱了生日快樂歌。
What a day!(延伸閱讀:《只是孩子》Patti Smith與靈魂伴侶相遇在最好也最壞的年代

S__30335256

 

20160830_2389

(慢慢Manman作品)

您的創作平常會有展覽展出嗎?是否可出售您的創作?
我在Bristol 的Hamilton house和The little shop 出售我的作品。

您接下來的計劃?
不斷的旅行。希望明年能在Bristol辦展,三年後我計劃搬去柏林。

S__30335235.jpg

S__30335234

(慢慢Manman作品)

Credit——
藝術家 / 慢慢Manman
採訪  / 嵐澄創藝 Emi Yeh
撰稿 / 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