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反社會人格污名:反社會行為是人格,還是選擇?

自從震驚社會一時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發生之後,人們的口中開始大量出現幾個詞彙:『反社會人格』、『預防性羈押』等等,然而所謂『反社會』這樣的心理/社會現象,真的可以如此單純的一概而論嗎?

6410998.jpg

(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照片來源

(以下論述並非就此單一事件做針對性分析,而是對大現象的開放性討論。)

反社會,是人格,還是選擇?

人格是為天生,並綜合後天經驗所造就。而所謂的『反社會』傾向,究竟是由天生的性格決定,還是後天所選擇?

天生的性格因子當然有所影響,但程度絕對不如輿論時常批判到的:「同樣經驗過家庭暴力的兩個人,為何一人成為普通上班族,另一個則是殺人犯?」這樣的論述。這樣的言語中,所謂『同樣經歷』其實是難以辨別的,每個人除了人格複雜度就已經難以相互比較外,人們如何能比較兩個不同人生中是否有『完全相同的經歷』?

即使是在悲苦的人生歷程中,促成好的改變也很可能只是一瞬間:可能是一個不熟的人說出一句無心話語、可能是一次鼓起勇氣嘗試後得到的稱讚,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人的思考被導向截然不同的路徑;同理可推,看似再幸福的家庭,再豐裕的生活,也有可能因為一時的被否定,從此改變人生的思考模式。而這樣瞬間的改變,該如何能在不同的人生中比較得出來並一概而論?

造成這些改變很可能是基於天生人和因素,混合童年所學習到的觀念累積。童年可謂性格形塑的黃金期,長期處於壓迫、寂寞、恐懼等狀態的人們,無論外在看來生活多穩定,內心早已千瘡百孔而不自知,甚至進而造成精神疾病,及生活和人際上的困難。這樣的狀況之下,人們若無法從生活中適時關心及伸出援手,便可能使其毫無阻力地成長茁壯成為惡意,更遑論當人們故意對具有這些傾向的人施加惡意時,將如何用力將其推向社會邊緣。

為什麼有能力的人,不能對這些朋友說出一句善意的話語,而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冷漠,甚至厭惡?又有任何人曾經思考過厭惡的源頭為何?人們,或是當自己有這樣的心態時,究竟是厭惡,還是恐懼呢?

精神疾病的污名

這樣的污名不只存在在台灣,而是一個在全人類心中都普遍存在的,這一股對於未知的恐懼。

由於精神疾病表現形式不同於其他疾病,是明顯地由身體某個器官出現異狀,而是大腦內部的運作異常,這並非任何人單是在『想不開』或是『抗壓性低』就造成的,而是『器官功能損害』,不是靠想像力就能痊癒的。然而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普遍在於『腦部異常』,卻難以理解病患為何『無法正常思考』,並將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概括解讀為該病患的『人格扭曲』,將所有不同個案混為一談。

大腦是我們天天都在使用的,猶如空氣一般的存在,但除非是自身曾經歷過類似經驗,或是對這方面知識及觀念豐富且正確,不然常人的確很難了解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僅解釋為這個人『抗壓性不足』,卻從未深入了解他過去有怎樣的經歷、他對這世界上發生的事有什麼想法、他做決定的方式是什麼、是否曾有人對他說過一句,在他人生中稱得上重要的話?

『異常』,意即『異於常人』,是否就代表著邪惡、危險、具攻擊性?難道不能是具有特殊專長,對於世界有獨道的視角,用不同於常人的方式表現善意?更應該是說,當一個人的精神狀況與他人不同,這一個人的人格複雜性就該被忽略,並直接冠上許多無論好壞的標籤嗎?

生活中的『預防性污名』

這些污名聽來很遙遠,但其實我們之中,人人都被這思考框架給箝制。而且不只是對於確診的精神病患,而是對於每個『看似精神異常』的人,近來更被擴大解釋為『舉止異常者』。當然,我們身在治安惡劣的環境中,對每個人都有防心並求自保是應該的,但對於危險的定義自在人心,我們不該為了過頭的恐懼而無限上綱,製造恐慌甚至是惡意排擠。如此只是讓自己更加散發出焦慮的負面能量,也讓對方對自己產生敵意。

若人們用自己內心的恐懼加諸於自己看不慣的人、事、物身上,以自保為名行霸凌、圍勦、污衊之實,盡其之能事將對方往死裡推,甚至還來不及看清對方的長相就先拒絕了解一切,只求『消除異己』,這樣的行為與罪犯有何不同?

(曾在捷運上被誤報為殺人犯的自閉症病患,照片來源

筆者認為『預防性羈押』的規定若模糊不清,本身就是不合理且侵犯人身自由的條款。沒有人有權利隨意剝奪他人行使人身自由的權利,更別說社會上的這些『預防性污名』了。

這些猶如歧視一樣的存在,總在毫無前提時就認定他人為精神狀況異常,或是帶有反社會傾向者,並且具危險性,於是對他施加精神或是身體上的惡行。即使人們自身不認為那樣的行為屬於惡意,仍須考慮到他人感受,而非毫無頭緒就將對方視為『非人』來對待。其實一切都只是來自於自己的無知與恐懼,卻造成了對方心中原有機會平息卻被助長的惡意。

反社會傾向、邊緣型人格或是其他大眾較不了解的思覺失調症,都有可能成為隱性的受害者。對健康的人來說,他們可能一輩子只會遇上一兩次;然而,如果普遍大眾都沒有正確的觀念及態度,這樣傷人的對待就會成為被污名者的日常,進而使得搖搖欲墜的心理狀態再也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

延伸閱讀:

《博愛座觀察日記》:自以為正義的道德批判

《法蘭克》:『他的才華不是因為生病,他的病只是在阻礙他。』

暗網Dark Web:網路世界的法外地帶

《失語獸》:情感殘餘物如腫瘤,竄出身體開出血腥而美麗的花

灰矮星Gray Dwarf Star:被黑暗吞噬前的轉瞬之光

——

Credit——
撰稿 / 再見阿毛
圖片素材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