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坊《躲貓貓》:空間與情感的遊戲

《躲貓貓》是劉思坊第一本出版成冊的文字作品。作為知名作家陳芳明所編採的新時代散文書系「Essay時代」其中之一作,以散文的形式出世,其實是劉思坊原先並未預期的。

「一開始都是寫小說,但沒想到散文集倒是先出了。起初是因為不太敢面對散文文體裡離自己比較靠近的『我』,所以很自然地往小說體中的『他』走去,但不管採用什麼文體什麼視角,寫作,都是一段解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節錄自《躲貓貓》作者簡介。)

RE2003.jpg

(《躲貓貓》封面設計:黃子欽)


「就像是我的另一個身分——作為一個文學和理論的研究者,每當摩拳擦掌地準備開始新的研究,大概都是因為曾被某種複雜而美麗的現象所吸引住了,於是忍不住閱讀得更多,思考得更細,想抽絲剝繭,細細分析。於是,研究論文和文學創作,最終成為我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兩者想要探討的,往往是同一件事。」(節錄自《躲貓貓》作者簡介。)

在《躲貓貓》中所探討的空間與情感課題,並不因為劉思坊的學術背景而艱深,反而是不艱澀也不黏膩的溫柔筆觸。以清新淡雅的文字和著每一個動作中或多或少情感面的隱喻,使這本散文作品讀來能細細感受到,作者(主角)在生活的細節裡,所感受到情感在空間裡的流動,和每個事件的發生、物件的出現都有其哲理、寓意。

「初次與R見面時,他還頂著個非常可愛,具有女孩氣的綽號。漸漸熟了,不愛與他人共享那樣親切的名字,便自然而然扭曲了發音,將該字台灣國語化,從此正名成我專屬的叫法。而我的名字也被大舌頭化,『思坊』變成『資幫』。只有在戀人裡,這些怪腔怪調,不標準不合法的衍生發音,才被寬容而珍惜地對待。它們不但不荒謬,也不可笑,更不會被視為該捻之斬之的屬於正統以外的雜種語言。它們倒成為了膠糖,黏黏稠稠,把情感裡面不好意思說出的美好都滾著包著進去,也只有收到糖的人,才有資格含著糖,讓這些模模糊糊的字與愛融到心坎裡。」(節錄自《躲貓貓》墨西哥小香腸。)

若不是生活中這些微妙的細節,都讓作者深印在心上,我們才得以瞧見其反芻過後的文字,是這樣帶點笑意,卻也感受到那些融得模糊的糖,如何畫出戀人不言而喻的表情。

「儘管圖書館沒有挑高玻璃,但至少有一面落地窗可凝望校園裡的中央公園。每到整點時間,公園內到處是橫跨草皮的學生,從校園的這一頭趕到另一頭去上課。那一日,我忽然從眼前的書籍中抬起了頭,胡亂地看著四周走動的人群,一個斜背著黑色皮包,穿著淡藍色襯衫褐色長褲的男子快速地從視線範圍內穿過。那個黑色的書包是我送他的生日禮物,淡藍色襯衫是我們一起去買的,這些衣服配件在他身上非常好看。我迅速地掏出手機打給他,想要讓他往這裡瞧,可惜他沒有接,仍然直直地往前走去。我焦急地站了起來,在人滿為患的圖書館內,從一扇窗,跟著他的身影走向下一扇窗,最後終於走到了最後一扇窗。

再過去就沒有了。

我深切地知道,那些我日日苦讀,努力建構的知識系統,也不過只是一種拉糖蔥般的華麗表演,將重複拋出的線條,黏著在彼此的身體上,而後甜膩膩地壯大起來。但我在那樣的遊戲中,看得出神,看得迷惑,看到心裡的小傷痕都結了痂,又默默地癒合起來。」(節錄自《躲貓貓》情感圖書館)

當我們跟在主角背後,看她扶著牆,以毫不適合圖書館氣氛的焦急模樣,快步走過一扇扇窗,直望著窗外而那人始終沒有回頭,當然也想知道,既然手上有著那人的號碼,又何必想抓住這個,只得以渺茫機率才能成立的巧合,而不是隨時可以撥出號碼暢所欲言呢?我們看著她走到圖書館的盡頭,後面已經沒有能夠和對方有任何眼神交會可能的窗口,而自己仍身在自己的生活中。在知識的海裡失落,卻也在那瞬間得到體悟。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跌宕,經分析過後原來是些結痂的傷口,在不知不覺中已本能性地癒合。

而讀者閱讀至此,也才回過頭發現,自己是被作者的文字拉進了她的記憶,陪著她體驗了情緒起伏的當下,最後和她一起理出結論,只是到了寓意浮現時,能受用的不只是主角,也是所有讀字入心的讀者。

「不過,在最後一場躲貓貓遊戲裡,我也開始跟著使用穿牆術。那大概是一場一開始就很想贏的遊戲。躲在沙發底還不夠,我偷偷躲進房間,打開衣櫥。母親一件件的長洋裝懸在半空中,像是漂浮在空中的鬼。沉悶的氣氛讓我打開了窗,拋出了繩索,驚險萬分地爬至鄰人的屋頂,從布滿綠藤的屋頂,走向下一扇點著瑰紅燭火的窗。再稍微走遠一點,就走進了大海對岸的濱海小鎮裡。

當初只想贏了這遊戲,但沒想到因為走得太遠了,穿過了換日線,便像穿牆一樣走進了世界的夾層,左右張望,再也沒有熟悉的朋友,聽不見熟悉的聲音,看不見熟悉的風景。」(節錄自《躲貓貓》躲貓貓)

作者劉思坊原在台灣研讀台灣文學,後赴美深造,現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語文與文學學系就讀。研究主題與其著作中所討論的有幾分重疊:空間、知識論與情感的關係。而在〈躲貓貓〉一文中,作者巧妙地以一場躲貓貓遊戲,暗喻了她移動的習性,如文內所說:「這群人多帶有攜帶型的根(protable roots),漂流移動的時候就把根收好,直到下一次停駐,再小心翼翼地往土壤裡扎根。」

時而感傷,卻也戒不掉自由。讀著劉思坊的文字,亦能夠反思自己的生活,適合旅途中,也適合居家閱讀。無論以身體的行走或心靈寄託的移動來看,都是本適合對號入座,咀嚼再三的佳作。

——

延伸閱讀:

 

游書珣詩集《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失語獸》:情感殘餘物如腫瘤,竄出身體開出血腥而美麗的花

慢慢Manman:慢慢地實踐生活,自由的藝術家

詹陳嘉蔚Djubelang:《在城市裡織作》

Zachary Widgren:古怪的藝術語言,奇異的人生體驗

——

Credit——
文學作品 / 《躲貓貓》劉思坊
撰稿 / 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