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旅人》:旅人以為自己是自由的,而自由也許是假象

「旅人以為自己是自由的。雖然,自由也許是假象。」

在這個全世界的疆界彼此逐漸模糊,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情感差異逐漸朦朧曖昧的千禧年世代裡,我們該如何看待流動的意義和移動的本質,以及身為旅人該有的姿態?我們為何如此醉心於旅行?是為了看清楚更透明的內在,為了去挖掘精神的深度,還是是為了找回那些堆積在無意識裡的,被日常工作的即時完成給摧殘的自由心靈?

我們離開自己的城市,離開平時日常生活的居住範圍,拉開距離、靠近距離,只為了增添多一點充滿色彩鮮豔的視野。暫時脫離那日常軌道的角色扮演及崗位職責,暫時脫離那若有似無的無形壓力及工作事項。

然而現今在網路上,我們處處可以瞧見各種讚頌旅行的,鼓吹拓展心靈的,叫各位大眾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等等的充滿不用責任又可以從高處俯瞰的各種觀點。他們被稱為旅遊專家,專門排列出充滿哲理的句子,然後告訴你他用他的旅行家身份去見識的人事物,使得你沒有資格去質疑。

這本胡晴舫著作的《旅人》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出版。它可以帶給讀者去探求更高層次,更深一層的觀點。而不再只是簡化為「Be a Traveler, Not a Tourist.」這種千篇一律的泛濫口號。用各種旅行的象徵符號去描寫個人與世界的距離,個人與旅行的對應關係。喚醒那個棲息在右心房許久的反骨之心,以及沈睡在左心房已久的旅人精神。閱讀《旅人》這本文學價值極高的散文作品,就像是在日常工作及平時生活裡種下一顆編織旅行觀點的種子,然而在旅行的當下再次讓它含苞待放,燦爛盛開。

lolitahu_traveller

〈旅行作為一種榮耀〉

「旅行不僅僅只是將我們的身體帶往遠方,刺激我們的官能,讓我們成長。旅行更大的功能是影響我們在自身社會的地位。除了實際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旅行的證據。證明你真的去過你所描述的世界。證明你的眼界確實開闊,證明你的經驗果然豐艷,證明你跟原來社會裡的鄉巴佬完全不相同。從此,你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說話。因為你知道,你懂,你清楚。你看過其他事物,是我們都沒有看過的。旅行回來的人自豪又自信,旁人均投以羨慕又嫉妒的眼光。」

現代距離大航海時代已經過了約莫四個世紀,已經沒有所謂的『新天地』或『新大陸』需要被哥倫布發現。在當時,那片新天地足足可以讓哥倫布回到舊環境時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耀及聲譽,以及金錢和權力。但就算時光轉回到我們置身的現代,仍然脫離不了資本主義下的身份階級及權力關係。頭等艙和經濟艙,大型登山背包和上等手工皮箱。在這樣巴比倫金錢奴役制度下,往往是由外在的物質來彰顯你的身份及你的權力。是用一種假菁英式的單一思考,又帶點野蠻及粗俗的方式。

〈旅行,一種移動的方式〉

「你的無知成了重新發現世界的方法。是的,二十一世紀的旅人唯一還能旅行的依憑,是來自於我們個人的無知。在這個太陽底下再也沒有新鮮事的世界,現代哥倫布必得有一副天真的靈魂和貧乏的識見,他才能夠繼續他的旅行。繼續發現。繼續移動。移動身體。移動行李。移動你的照相機。而,你的靈魂,遊蕩於動與未動之間。」

現今,我們在城市裡的隨便一間書店都可以輕易買得到多種類型的旅遊雜誌,上網可以輕而易舉又沒有負擔地查到數百種任君挑選的飯店及機票資訊。預先安排要去的觀光景點,必吃美食的口袋名單。若是一個自認為很有知識涵養的旅人,可能會渴望於深度探討當地的人文地理,歷史背景及政治現狀,用那個從無印良品買來的筆記本記下想法和從別人那裡偷來的偉大理論。然而透過旅行的移動方式,透過當地的人事物風景,才是一點一滴地去印證。離開城市,進入城市。

〈旅人的眼睛〉

旅人透過一個框框去認識世界,欣賞世界;以及,記錄世界。那個框框也許來自自己的偏見;更多時候,卻是一個物質實物,例如一個鏡頭。那是個安全的位置。可以選擇情緒上參與與不參與眼前的一切情境,獲得幾可亂真的經驗,去能夠毫髮無損的離開。你始終在看,卻也始終被保護著。被鏡頭保護著。」

旅人的眼睛是有時效的。可能是五天,可能是三個月。帶著增廣見聞或純粹休閒的眼睛在當地穿梭,與陌生人的眼睛擦肩而過。在同一個空間範圍裡產生文化價值差異的電流。短期時效的眼睛對旅人來說是生氣勃勃、新鮮至極的。然而在那裡,同時也可以看得到那些因為太熟悉以至於感到疲憊而不耐煩的眼睛。也就是當地人。

「只要有旅人的眼睛存在,被觀看的城市就被迫矯情。惺惺作態之必要。」

那些眾所皆知的觀光勝地、古蹟名勝等,在旅遊手冊中理所當然地被當作固定班底。觀光遊客在此等地方走馬看花。就像「大部分時候,旅人的需求,只消一班子馬戲團就能滿足。」

讀到這裡或許會讓讀者們思索,是否我們也可以用一種天真的靈魂,去那些不被旅人眼睛所觀看的他方,觀看那些亦真亦幻的現實,以及大街小巷的文化,活生生去體現在當地的文化。雖然俗世,但卻能讓旅人享受那脫離知識又真實可觸的樂趣。

12189435_637973816304956_2043594473452940106_o

(作者胡晴舫

〈疆界〉

「太空中看起來水藍色的一個完整地球,實則密密布滿無形的刻度與界線。每一條線後面都是自然力與政治力的後果。」

「在地球的疆界與疆界之間,國族與國族之間有著太多太多錯綜複雜與難以言說的巨型文明衝突,歷史糾葛與經濟差距。不管是帶著具有專業觀點的旅行家,還是具有憂愁清高和激烈情感的流亡者,都無法避免掉這些歷史脈絡的問題。⋯⋯那條由人性溝渠形成的疆界,不是申請一個簽證,就能輕易跨過。」

當結構主義被定義之後,人們發現世界上再也沒有那種四海皆準的道德及完美真理。全球進入知識經濟的後革命時代,透過科技,旅人能夠穿越虛實、超越時空。資訊看似不斷在無限擴張,虛擬空間不斷在延展,但事實上我們對待這些資訊是一種不斷張開嘴巴吞噬又立即排泄的過程。灌溉靈魂的心靈滋養卻不斷萎縮。不斷在一切的價值粉碎和重建的戲碼之中,尋得一個可以讓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

〈旅行作為一種離開〉

「在旅途上,旅人時常感到孤獨。因為他見到了其他時空在四周浮動,卻都與他中間隔了看不見的東西。他被整個世界隔離開,然而這種孤獨是一種健康的孤獨。當全世界的人都活在嚴肅消沈的特定時空裡,極力追趕世界的腳步時,旅人是唯一合法的怠惰者,他不必急著趕去討好上司,因資訊焦慮而每五分鐘上網讀一次新聞。」

或許大多數人的旅行都是為了暫時離開那資本主義的勞動枷鎖,去見識更美好的事物,接受更深刻的人生體驗。一種曲高和寡的深度旅遊成為了新的救贖。儘管現代的旅遊體系很難不被商業機制給操作,儘管人們知道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化經驗與旅遊照片是可以不斷被複製的,儘管有再多的儘管,我們還是想要為了那一瞬間的觸動而出發上路,就如同偶然見證的閃電一樣,稍縱即逝而美麗。

胡晴舫這本《旅人》用一種抽絲剝繭的,知識分子式的觀察家精神,在每個章節上使用各種不同的旅行符號(文化、菜色、鏡頭、語言、偏見、疆界、鏡頭、達弗斯旅人)去分析,編織成一篇篇相映成趣又獨樹一格的文字。而這樣的文字將從精神性上帶來震攝,及宏觀且具有重量的旅人思想,以至於能夠讓人反覆閱讀。遊蕩在這本精闢又犀利的文字國度裡,可以瞥見那獨立思索的自由與姿態,激起你我對世界的渴望之心,開展你我對世界解釋的方式。

——

延伸閱讀:

《一則必要的告解》:自殺性的女同志浪漫主義

劉思坊《躲貓貓》:空間與情感的遊戲

《失語獸》:情感殘餘物如腫瘤,竄出身體開出血腥而美麗的花

《小王子》:讀懂書中描繪的純真時,自己也正在失去純真

慢慢Manman:慢慢地實踐生活,自由的藝術家

——

Credit——
參考書目 / 胡晴舫《旅人》
撰稿 / Yu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