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熱烈的誕生到最孤寂的死去:淺談中老年孤獨死(下)

478-forgotten-death-2

(圖片擷取自《無人知曉的死亡》)

無人知曉的死亡

公視於今年10月2日晚間首映的紀錄觀點系列紀錄片:《無人知曉的死亡》,紀錄片中揭露了於瑞士日內瓦金合歡區的公寓中,孤獨死去的一名死者,竟事隔兩年半後才被發現的荒唐離奇事件,若非前妻事後將此事件公諸於世,此事件可能就這樣繼續永遠被世人無知、遺忘。米榭·克里森,與前妻育有一女,在離婚後各自分居,女兒也已在外成家立業,自己則獨居於社福單位為他出資的公寓之中,靠著傷殘補助以及社會救濟金過活。獨自死去到被發現所間隔的兩年半之長,是一段長得令人瞠目結舌的時間,因此我們是否可以依此判斷米榭在社會中是個屬於社交活動匱乏、缺少社群連結歸屬的邊緣人呢?事實非但如此,米榭甚至比人們想像的所更加善於交際!日內瓦論壇報的記者蒂埃里·艾德納著手開始訪問米榭生前周遭的人群,從親暱到生疏,試圖從大家的說法中拼湊出他人生晚年的樣貌。訪問結果發現,米榭有固定流連的酒吧、定期去關懷之家進行輔導和團體戶外活動,甚至連他的朋友喬治也如是說:「跟這傢伙走在一起真夠嗆的!沒走兩三步就會跟遇到的人招呼寒暄,彷彿他認識所有人一樣。」一個甚至連平常以兩份馬汀尼杯喝著茴香酒,這樣細微的習慣都會被其他酒吧客人知之甚詳的人,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

原來他最後飽受三種癌症所苦而開始選擇自我放任的狀態,未達追蹤標準的他也無法被醫院所強制追蹤,漸漸地開始變得孤僻並淡出了人群的視線。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0-09-%e4%b8%8a%e5%8d%8810-40-53

(圖片擷取自《無人知曉的死亡》)

是無意或是刻意的遺忘?

在被遺忘的頭幾周,米榭的公寓開始瀰漫臭味,他的屍臭開始藉由通風排氣系統散播到每一處,鄰居起初還能以死貓、死老鼠的理由自圓,但終於還是有人受不堪其擾而搬離此處,對警方的說法是:這兒有死狗,直到第二個月清潔人員將通風系統打掃一遍後,味道才散去。

想當然爾,米榭的信箱也早已慢慢地被塞滿,長久以來的投遞未果而被以「收件人已遷徙」、「收件地址錯誤」結案,這位平常為這棟公寓送信的郵差也表示即使有異,行政流程也不會向上申報後進行調查。事後蒂埃里訪問郵局負責人時,對方也只發表了「雖然感到遺憾,但純屬意外,並不會因此調整行政流程。」的說法。

就在某一天,米榭的房間迎來了五個月以來的第一次黑暗,電力公司切斷了電源,並開始展開調查追討欠款,而催繳流程就經過了一年半之長才開始著手,這段期間竟也沒有人對於每晚通明的燈火和從未中斷的電視聲響感到懷疑。

種種異象隨著時間推移持續發生,每個月都會匯入戶頭的傷殘補助,讓米榭到月底通常都會赤字的帳戶,竟也慢慢累積成了可觀的存款。每月由郵差親自交付的銀髮福利處的津貼,已經連續八個月未被簽收,而該福利處卻等到第十個月才寄了一封信給他,請他親自到櫃台領取。最後在銀髮福利處邀請米榭出席說明沒有下文之後,以「補助對象下落不明」結案。直到傷殘保險局透過戶政查詢,聯絡上米榭的女兒告知緣由已經是他被遺忘的第二十八個月了。當她打給銀髮福利處詢問時,對方稱早已在快一年前就已結案,才驅使了她前往米榭的公寓查看,整件事才得以曝光。

整件事情下來最令米榭前妻憤怒的是當時政府機關將發現米榭屍體的時間,直接定為米榭的死亡時間,以省去漫長的調查時間,其荒謬程度簡直令人髮指。她無奈聳肩:「如果拿破崙的屍首是在今天才被發現的,那拿破崙是不是等於今天才死的?」連印象中一向注重人權的歐洲國家,竟由政府帶頭如此不尊重生命,未來誰能不心寒?

該怎麼看待孤獨死?

與《孤獨死》紀錄片中不一樣的是,即使曾和女兒隱晦透露其身體狀況,發出類似求救的訊號,刻意疏離人群的米榭在死亡的造就上還是看起來帶有「刻意性」的選擇,他的女兒和他居住公寓的鄰居荷西也如是說道:「他選擇了這樣的方式被大家遺忘。」

那麼當孤獨死是出於死者的個人意願之時,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選擇?

「如果他的死沒有妨礙到他人的權益,那就是他的自由和選擇,畢竟身體和生命為他的財產,為他所擁有。」不難想像崇尚自由至上主義的人們會如是主張,而且這個問題的走向如果繼續延續下去,極可能變成至今依然無解的「自殺是否合理」這個道德大哉問。

況且一個社會人要完全自決於社會網絡,是一件那麼輕易就可以辦得到的事嗎?何況是生死此等大事,再怎麼樣的死亡都必然會造成社會成本,君不見即使事隔了兩年半之久,社會還是為了米榭的死亡有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奔波以及機制運作,只是時間的問題,更別提拖得越久成本可能越大。

「那麼讓他苟活著,繼續痛苦的過完一生。」這樣的選項有看起來比較人道嗎?

人生苦短,誰又能保證所有選擇活下來的人們,最後都能迎來重新站起來的那一天呢?許多高齡的犯罪案例也顯示了,不少貧困的中老年犯罪者寧可以偷竊罪名而被送進牢房,也不願繼續痛苦地一個人活著並孤獨死去,即使出獄後依然選擇了再次犯罪而重新入獄,畢竟他們已經無處可去、無人可依。

從上述《孤獨死》以及《被遺忘的死亡》兩個案例可以發覺,若真要探討起來,就會被錯綜密佈的矛盾和環環相扣的問題所糾結,因此本欲急於發難的口嘴沈默了,急於指控的手指也僵止住了,畢竟舉凡人際關係的匱乏、逐漸冷漠的社會步調、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人口結構、就業情況、家庭價值觀的轉變、醫療及看護的成本……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現象和原因,沒有人能夠找出特定癥結將之切除,並且直斥其非。「預防勝於治療」至少如何因應這樣的趨勢,我們至少能開始著手相關的思想準備以及更多的自我管理,當然還有那一句最俗濫卻也永遠被遺忘的那句話:多關懷身邊的人,多多散播愛吧!

筆者後記:

撰寫這篇文章的期間,荷蘭正再度因安樂死議題炒得沸沸揚揚。自2002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安樂死合法的國家之後,執行案例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幅。荷蘭政府近期已草擬了一項法律,將安樂死的實施對象範圍進一步的擴大,除了罹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外,將開放更多的可能性:「已經過深思熟慮、覺得人生已然圓滿的人,應在嚴格謹慎的標準下,獲准以他們而言有尊嚴的方式結束生命。」

曾經短暫偏激地崇揚著虛無主義的我,認為人類的死亡以及存在是毫無意義以及價值,與現在正因為不同價值碰撞的複雜感慨兩相對比,心裡更是百感交集……。

——

延伸閱讀:

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即使恐懼,也要在大雨中繼續前進

從最熱烈的誕生到最孤寂的死去:淺談中老年孤獨死(上)

如果有一天什麼都不記得了?——親訪失智症親屬心聲

《秋天裡的春光》(Autumn Spring):即使步入人生之秋,仍要活出春天般的光采

《搖滾吧!爺奶》Young@Heart年輕之心

——

Credit——
撰稿 / 49
相關書籍閱讀:《下流老人:即使月薪五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無緣社會》、《那些死亡教我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