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倫專訪:藝術家的進化之路

劉經倫。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曾任藝術指導、策展執行、美術老師、彩繪師、整復師⋯⋯,作品多呈現生活、環境、人文之想像世界,具鄉土及社會關懷。

2016-10-24_170707

2014年12月,在桃園有一個民間主動發起舉辦的「反航空城——打臉藝術祭」活動,活動中藝術家劉經倫做了一件名為《空城神話——稻草人的反擊》的作品。創作緣起於為桃園航空城規劃所苦居民,為了居住與生存的權益,爭取向政府與大眾發聲的抗爭活動,藉由作品呈現政府的顢頇與居民的無奈,為居民向政府表達要爭取的權益。

一端是竹子架起的巨型球塔,另一端是由廢紙箱推疊起來象徵金權開發主義的城牆,邀請參與者和居民一起打破航空城的空城神話。到現在航空城的問題也仍持續受到關注,藉由這次的參與,人們發覺了藝術的力量,能讓居民凝聚意識,也有更多人加入行列,參與議題的討論。

14877823_1251808628172858_482237058_n

劉經倫老師說:「我為社區做地景造型,就是希望在地的『問題』能夠被看見。我做作品所抱持的信念,就是要有明確的意義與方向。方向對了,事情對了,力量自然就出來。雖然做社區藝術的相對報酬有限,甚至要自掏腰包,但能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就精神層面而言,也就達到了自我滿足與實現。」

而劉老師在地生根,開始深耕桃園的藝術之路。2016年6月在劉媽媽的故鄉——新屋——辦了首次個展。也參與了2016年9月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藝遊新屋」藝術行動計畫的裝置藝術創作。

勤奮學習,讓夢想持續燃燒

14725373_1269255869762602_2039740765_o

「不管要做什麼,從事什麼理想也好,都要先把肚子顧好。你能夠生存,夢想才能持續,理想才能完成。」劉經倫老師在服完義務役後積極找工作,曾在《房市週刊》擔任美編,後因股、房市大跌造成週刊倒閉,又應徵進入《天下雜誌》從事美術編輯。舉凡排版、編輯、封面設計、插畫,專欄人物都有機會表現。因此工作量繁多,內容也超過過去所學,但強烈的學習欲望,讓他獲得更多的體驗與成長。他說:「那段期間很累,但我很堅持把每件事做好。透過雜誌編輯的參與,讓實作經驗更加成熟。包含所有雜誌的製作流程也都學習更加完整。」第一份工作待了半年,之後又到了設計家雜誌從事執行編輯。同時也在畫室教授繪畫,周末在畫廊做攝影、畫冊編輯、DM設計。劉老師透過更多的工作經驗,把過去所學的藝術概念做為設計的實際運用,希望能讓夢想走的更踏實。

突破困境,使人生更加開闊

生命總有意料不到的轉折,因結婚生子後,劉經倫老師喜於擁有了一個家庭,卻也帶給他另一個挑戰:「一旦有了家庭責任,從事創作的意圖就被限制住,因為你無法專心在創作上。藝術家的角色,基本上是與家庭互相衝突的。」他說,為了創作又要照顧家庭,索性在家經營畫室招收學生。但即使在外兼課教學又從事其它設計或繪圖的案子,也僅夠餬口一家溫飽而已。

在一次和北投農會推廣股的合作過程中,參與了竹子湖海芋推廣計畫,擔任視覺設計等工作。劉經倫老師與在地農園、花園、農友合作,重新整理農地,結合地景藝術、在地文化及農產特色,打造花園景觀休閒園區。過程中學習到社區營造的概念,也建立了多元的友誼關係。透過友誼關係,劉經倫老師接觸到許多跨領域的工作,因信仰的關係也參與過傳統廟會活動,也曾被帶領進入教會做禮拜;參與過皮影戲等工作,使得人生閱歷更加豐富。

他感慨地說:「那段時間因為有經濟壓力,變成什麼案子都要做,『謀生』幾乎變成生活的唯一目的。與藝術有關、無關的,有能力、無能力的都接,但總覺得和自己原先設定的創作道路越來越遠⋯⋯,卻也只能自我安慰說,或許是老天爺安排,讓我有磨練的機會,到不同領域學習、接觸更多的生命歷程,也深入接觸不同的宗教信仰,看到台灣社會的底蘊,使我有全面的角度,對日後的創作可以有更多人文、鄉土與社會關懷。」

回鄉生根,改造社區

因為家庭經濟的因素,也為了理想的實踐、小孩的教育與對父母的照顧。劉經倫老師最後決定全家回到桃園內壢老家生活,同時也讓自己多一點時間思考未來要怎麼走。因為自己從小在眷村長大,對於曾經的眷村、現在的國宅,眷村文化在家鄉該有何風貌,做了一些思考。於是開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希望透過藝術專業,讓眷村有個嶄新樣貌。

14877035_1278996802121842_1737536919_n

與劉經倫老師的訪談中,讓人們對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除了欣賞他的作品外,也發現他不斷成就自我,積極回饋社會。在作品的背後,他擁有的人生態度更值得我們學習。

——

延伸閱讀:

飛飛工作室:從雕塑和設計出發,走進復古世界

德國平面設計師Benjamin Fränzki:藝術創作人的探索與破壞(Search and Destroy)

陳真:以旅人的視角思考設計,生活在荷蘭的台灣設計師

與自然誠實共處的生活型態 – 蟬說:鳳凰亭序

慢慢Manman:慢慢地實踐生活,自由的藝術家

——

Credit——
撰稿 / 周國榮、謝泓原
圖片來源:劉經倫老師提供
本報導與台藝大新聞編輯實務課程合作,由單文婷老師指導的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