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浦康平的花宇宙心世界:造型源自於生命本身

造形藝術,是指透過視覺欣賞的藝術表現形式,如繪畫、雕塑、工藝、設計、建築等構成美感形象,在空間藝術、視覺傳達、造型上的創造與設計。「造型」乃是「通過五官感覺捕捉到的物體型態」,亦為外型與輪廓,而造型的誕生與「五官感覺」有絕對性的關聯。被譽為「亞洲設計鬼才」的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長年研究亞洲圖像,他認為美的造型是建立在源遠流長的「生命記憶」基礎之上。《造型的誕生》為衫浦探討造型的觀察與分析著作,其中也蘊含了杉浦康平的宇宙觀,西元2000年雄獅美術出版中譯版,即使距今已十多年,對平面設計師而言仍然是經典重要著作。

Kohei_Sugiura_portrait_2003.jpg

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1932出生,今年85歲)出生於日本東京,少年時期受戰爭的影響,接受的日本軍國主義的教育成長。畢業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建築科,並且在西德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Institute of Design)擔任客座講師,在德國的教學體驗,讓杉浦康平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了西方的理性主義設計思想,也發現回溯文化根源的重要性。結束了烏爾姆學院的教學工作後,返回到日本的他,開始對印度、泰國、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文字進行深入研究,他將歐洲的理性主義與東方傳統文化相結合。基於建築專業的學科背景,杉浦康平喜歡像設計建築一樣對待現代書籍設計,創出一套自己的裝幀設計風格。在他大量的書籍設計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東西融合的排版風格,匠心獨運的書脊設計和冷暖協調的色彩運用等三大書籍創作特色。杉浦康平拓寬了書籍裝幀設計的表現手法,成為亞洲現代書籍設計的先行者之一。

/ 造型的誕生均來自生命記憶 /

造型的起源需師法自然,回歸到宇宙的開端,再見到各種「造型」,儘管主題各異、超越各國文化範疇,但仍然相互「連鎖」、相互「照應」,將文化的廣博凝聚在一起。蘊涵於形形色色事物淵源的對稱性、對立性,從人的兩個眼球或右左對稱的手,以手指結扣的造型、渦旋紋樣、曼茶羅佛像圖,文字、書籍、地圖乃至宇宙觀,並對原本兩個事物的對立面互相流動、互相融合、變為一體,即「二即一」的過程做了觀察和分析。在西方印象派以賽尚為首,觀察自然形態,主張揚棄傳統素描,將物向還原成圓形、圓錐形、圓柱形。而在設計構圖中,將一切圖像回歸於構成圖形的重要元素——點、線、面。無論是屬於平面、動態或立體,皆最基礎概念為開端,進而轉化成各種不同的形式所成。

杉浦康平在《造型的誕生》一書中,由宇宙開闢的日月之光為開端,研究古代的神話故事及傳說就可以窺見其造型的傳承。漢文字的起源,以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之六書為依據,可以看見人類文明隱藏著宇宙的力量。在其他書籍及研究中,有對於神獸的記載,並非人類的原創,而是「真實存在」,造型源自於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仔細觀察,並且給予藝術化與簡潔化,呈現在長遠過去浩瀚時間之流間的藝術創作中。

生命の樹・花宇宙中,杉浦康平提出「萬物照應劇場」,這即是貫穿古代中國或古印度的「造型哲學」之根本原理,亦即「萬物相互照應」。他認為在亞洲各地「對稱的造型」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對稱的事物往往在進行交替關係,就如同太極的變化轉換,東方文化不把陰陽作用單純看作一分為二、 相互對立的獨立之物,就像太極一圖,象徵陽面其實在不知不覺中被陰面所吸收,同樣,陰面也被陽面給吞掉,雙方互相吸納,產生永無止盡的流動渦旋。

191002ehoy61ll1q6y1rp6

(一個物體中存在著兩極。而二個物體又會努力融為一體。對稱的造型時常產生深層次的交替及融合)

581babf6f60df3d1afa64fafb5dd79bc

(杉浦康平提到,圓與方的造型具有重要的象徵性。在古代東方,圓形或球體表示為「天」的半球,而方形平面則表示「大地」——天圓地方)

kohei11
杉浦康平發現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不僅有起源於植物的渦旋,還有各種渦旋圖樣,而渦旋紋是永恆生命的象徵。在人體內潛在的種種渦旋使人對於渦旋產生強烈的沈醉感,令人目眩神迷)

/ 五色相會 /

「時令的新鮮,時令隨著時間而變化,最終回歸於一個個性。運動、優遊,然而最終暗示一個個性。」

銀花季刊》雜誌是介紹日本及東亞各國的工藝、美術和文化傳統的老字號刊物,杉浦康平為其設計封面的歷史長達35年。他替《銀花季刊》的封面和封底設計了兩個相對應的主題,搭配上其他主題在封面相遇。杉浦康平認為雜誌表示雜然、雜亂,聚集、集結、混雜,而誌及記載。記載的東西混雜在一起,即成雜誌。他喜歡用五色相會這個取自佛教的辭彙來形容雜誌的封面。他說,象徵五種物質的地、水、火、風、空五大作用相遇相容,也就是五色相會,然後就變成光彩奪目的曼陀羅。用美學符號、哲學概念等互不相干的意象混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喋喋不休,充滿了人性色彩。五色相會變成美麗的曼陀羅,雜誌設計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這些看上去互不相干的東西卻『百花爭豔』,五色相會曼陀羅的效果自然流露。」

(杉浦康平以五色相會概念創作《銀花季刊》的設計,並且表現在其書籍設計作品上)
19300001358307131545076808342_950

(《銀花季刊》的書封設計)

/ 貫穿故事的一條線 /

在《造型的誕生》一書中,杉浦康平特別著墨在書籍裝幀設計對於造型的應用上,他認為紙張是有自己厚度的三次元物質,但是鋪在桌面上的薄紙,乍看之下卻讓人感到只是平面的二次元物質,一旦當我們把紙張拿到手上,對摺再對摺,紙張便有了生命,而一本書就如同一個人,書封就是書的臉,書籍中潛藏著身體以及人的一生及思想。一本書裡始終藏著貫穿故事始終的一條線,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文字排列產生的線,書籍與電視及電影一樣,包含著時間媒介的,是每個瞬間的重疊,他伴隨著戲劇性的變化流動著。厚厚的一本書,即有無數跨頁的書反映著各種事物。人的思想,人的一生,世界的千姿百態與整個宇宙的事件,讓一本書包羅萬象。

杉浦康平提出在製作書籍封面時,裝幀即書籍設計,一般被比作穿的衣服,意指從外面把人包上,這些易脫易穿的東西就是衣服,但是臉卻不能隨便拿下來,因為他是自己身體的延伸,是身體本身。對於一本書而言,書封即表示這本書的臉,臉與其身體,不可分離。在書的身體裡面,文字的部分必須具備除了用眼睛閱讀,還想要大聲朗讀出聲的魅力,文字群在呼喚,在喃喃細語,遠超越視覺效果。一本書的摺頁、分頁及裝訂,讓紙張變成立體存在於三度空間的風景,書背則是互相連結的意象箱。

 (杉浦康平所設計的《全宇宙誌》,書側兩邊翻折會呈現不同的宇宙星象景觀,他認為書籍是有生命力的存在,此作品為當時設計界之鉅作。)

杉浦康平認為書和空間一樣,都必須與人接觸,經人使用。書被翻閱了,就是一本「活」的書,書不是紙的堆疊,而是觸發讀書人五感的物品。

「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把一張厚度0.1公釐的紙,對折,再對折,折了幾次之後,它的厚度可以到達月球呢?答案是42次。如果折50次,可以到達太陽。光是薄薄的一張紙,光是簡單的摺紙動作,就能帶領我們到達宇宙,可見一張紙蘊含了很大很大的力量。把紙聚集在一起,是很不得了的,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杉浦康平

/ 與身體相互呼應:方寸之間,伸展出宇宙 /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觀察研究自然界萬物之時,人體與宇宙中所蘊含的力量相互結合與照應,產生出各種形形色色的造型。人體的運動會產生「線」,一條線在空中劃過,在線這個「型」上,動、看、感、悟等「靈」的力量發揮作用,感受與生命世界的聯繫。杉浦康平舉例漢文字的一撇一捺,就像人體的運動流暢,在創造的同時,回歸人體本身的構成與人類行為,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杉浦康平認為當一個社會成熟了,變得整齊、有秩序時,很多「雜」的東西都會被排除,包括許多騷音、雜音。但是,就好比我們現在每個人口袋放著手機,儘管它不發出聲音,在這空間裡,已經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電磁波在互相作用著。平時走在路上,有很多的宇宙射線,穿透我們的身體,我們看不見,就以為自己安全,其實在無形中已經被影響。

「以聽覺為例,現在大家以為在聽我說話,其實還多很多聲音在這個空間中聚集,筆掉落的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等。而在人體裡面,也存在許多騷音,心臟跳動、器官運行等發出的聲音,雖然聽不到,它卻蘊含著關切身體健康的重要情報,有可能瞬間爆發。騷音的概念,其實在中國古代藝術裡,就被大量使用,像是水墨畫裡,刻意使用看似干擾的枯筆線條。對我來說,每一種騷音,都是成為藝術的預備軍。」——文字取自杉浦康平《疾風迅雷》展覽之談話

u3829p622t1d46382f19dt20090731161945

(杉浦康平著作)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論是藝術家、建築師或是設計師,當今藝術工作者們的創作均須體認「造型」須回歸「生命」本質,對於東方文化根基的我們,回溯亞洲文化的根源,更能深入探索宇宙生命力,喚醒人類原初的潛能。喚醒隱藏在亞洲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生命記憶」,並且傳承它、延續它。

 

——

Credit——
撰稿 / Emi Yeh
本文以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一書為依據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