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的悲鳴》:核災悲劇的記實寓言

1986年4月26日,在蘇聯發生了車諾比核災事故,從距離台灣甚為遙遠的彼方,傳來的這齣悲劇,總像是傳說故事一般——我們認知到它發生,但卻彷彿與我們不甚相干,只能感受到氣若游絲的呼喊。但到了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霎時間台灣人心中的警鈴終於開始響起,我們開始吸收關於一切核能發電廠的知識,而三十年前車諾比核災的故事,也終於開始進入我們的眼簾。(封面照片來源:The Chernobyl Gallery

voice-from-chernobyl

《車諾比的悲鳴》中文版書封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寫於1997年的這部長篇紀實文學《車諾比的悲鳴》,記錄了當時經歷這場核災事故的人們:核廢料清理人、軍人、撤離區居民以及孩童的口述故事。他用第一人稱敘寫著這些人的故事。

內文的第一句話是如此的引人入勝:「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故事,關於死亡還是愛情⋯⋯?」首章開頭以一位消防員遺孀的故事開始,記錄兩個禮拜內,她目睹她的丈夫由一個再健康不過的男人,逐漸凋零融化,成了她怎麼也無法想像的容貌。故事讀來是如此的怵目驚心,但作者的筆調及其冷靜,不知道是否是俄國人的天性?在這種冷清理性的行文之間,我們閱讀想像這這群人所經歷的,有點科幻戰爭小說的味道,甚至十分體現了喬治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只不過是真實發生在地球上。

UKRAINE CHERNOBYL

(爆炸事件發生後的第四號反應爐,照片來源:The Chernobyl Gallery

從車諾比核災發生的那一天起,車諾比人的命運就註定不平凡,他們從此彷彿自成一個國家,全世界的人們都戴上了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對照如今日本福島人的命運也是如此。但是車諾比人的命運也許更加悲慘一些,他們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是全然的無知的,甚至還有興致去「欣賞」核電廠燃燒的畫面,蘇聯政府當下忙著壓制消息,目的是不希望造成群眾的恐慌,但這卻間接造成了人民輻射傷害加劇,更有人說,車諾比事件加速了蘇聯垮台。

alexievich-bio-photo2-kabul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攝於1988年的Kabul,來源。)

在書裡面的敘述者大多是經歷過戰爭以及集中營的世代,他們常常將戰爭與車諾比事件相提並論,裡頭一位軍人說:「老實說,我覺得死在阿富汗還比較好,在阿富汗死掉是一件很正常的是,至少你可以理解。」對於平民百姓而言,輻射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看不到摸不到,在這塊土地上,農作物還是照樣長,天空還是一樣藍,溪水還是照樣流,但是為什麼一夕之間,長出來的農作物看起來好好的,但科學家們說不能夠吃了,水不能夠喝,甚至家也不能夠繼續住下去,必須要趕快撤離,一切都變得匪夷所思,簡直像是上帝在懲罰人類的手段。

這部記錄文學由一段悲慘愛情故事開啟,再由另外一段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結束,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是如此深刻。時至今日,若將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書寫未來的故事,在作者的未來之中,已經包含了福島核災,那接下來呢?

——

延伸閱讀:

《背離親緣》:背離家庭想像的孩子,是疾病還是身份認同?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遺忘死者,猶如第二次殺害他們。」

《穿條紋衣的男孩》:當死者不再是數字,而是千萬個名字的重量

從最熱烈的誕生到最孤寂的死去:淺談中老年孤獨死(上)

吉田修一《東京同棲生活》 :你敢直視嗎?這安逸皮囊之下的瘀血爛肉

——

Credit——
撰稿 | 看看我的身體裏/Peek a 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