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建築設計接軌歷史記憶

1992年,三張在日本防衛廳研究所圖書館所發現的電報,揭發了二戰期間,日軍在台招募慰安婦的事實。而後,首位前台籍慰安婦黃阿桃(大桃阿嬤)挺身而出,勇敢之舉引起漣漪效應,當事人相繼出面控訴日軍暴行。

「當年我還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孩,父母把我當寶貝,卻被日本軍人傷得很深⋯⋯每個人都要有良心,我希望日本政府能夠承擔責任、面對我們,出來解決問題,日本政府奪去許多慰安婦的性命和貞操,我要求日本政府道歉應該不過分。」——大桃阿嬤

20110905180527.jpg

(大桃阿嬤還沒等到日本的正式道歉,於2011年離世。
圖片來源:阿嬤的網站——慰安婦與女性人權虛擬博物館


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立即於事件爆發後,成立「台籍慰安婦專案小組」著手調查工作,提供受害阿嬤關懷和扶助服務,並且展開長達二十五年的人權奮鬥。

2016年12月10日,選在世界人權日這天,「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正式開幕,是台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結合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和婦女培力空間的博物館。在此之前,婦援會歷經三番兩次的土地變更和資金困挫,所幸在2015年,一位好心的房東以優惠租出位於大稻埕迪化街的老屋。最後由十禾設計接手,用現代設計來重新詮釋大稻埕歷史街屋,讓空間從裡到外訴說著阿嬤們的故事,變身為人權運動的新基地。

延續歷史記憶

擅長保存老屋記憶,再造空間新價值,十禾設計思考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的原意:「⋯⋯我們的態度很簡單,就是我們從不認為『老台北』是不美的,而去忽略掉它擁有可以變美的潛力。」

這棟老屋子與另一位倖存者小桃阿嬤同年出生,也在小桃阿嬤就讀的小學附近,因此,選擇不將這幢逾百年老屋全數翻修,而是保留歷史痕跡,改頭換面之餘,在外牆所留下的一磚一瓦也牽成阿嬤家的延續意志。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28-23

用空間說故事

15384343_894329390704135_5553921752215816712_o

(場館設計剖面圖,圖片來源: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場館的設計裡外具有整體性,故事從徒步走入迪化街即開始,遠處就能看到耐候鋼板和圓孔打洞的光影相映出蘆葦和董陽孜老師所題的「阿嬤」兩字。設計師在材質的選擇上,使用色澤較為溫潤的紅銅,並且利用易生鏽的特性,讓阿嬤家經時間淬煉而變化。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29-31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29-53

入口處兩側的牆面也使用相同的手法,光影呈現的則是宛女阿嬤的畫作。

進入常設展前,必須先走過「她們的時光」長廊,左側的扶手高低不平,它並非僅為行走方便而設計,而是讓觀展人手於上,隨著照片中阿嬤們所拿的電話、旗幟、手提包等形狀產生起伏,走向長廊的末端,照片回到阿嬤們年輕的時期,我們的手也和阿嬤們一起提起、放下。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30-34

參觀完存有歷史文物的常設館,沿階梯而上,所到之處都有蘆葦的光影,意象取自聖經以賽亞書42:3的中,蘆葦代表生命的韌性:「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30-59

二樓的長廊則是阿嬤們的紀念空間。婦援會的慰安婦救援行動至今,留有名字紀錄的阿嬤只有59位,而估計上至少還有兩千多名受害者,她們沒有名字,隨著歷史洪流離去。兩千多根燈管懸掛其中,像是肉體被抽乾的空管,卻有59根發出了亮光,藉由GOBO片映照出阿嬤們的名字,當我們穿越此處便置身於阿嬤們的光芒之下,將手伸向燈光,便將阿嬤們輕輕捧起。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31-23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3-06-%e4%b8%8b%e5%8d%882-31-47

當代歷史博物館傳達的社會價值

一個博物館如何撐起一個歷史事件的重量?除了存載文物、展出文獻,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更加接軌歷史記憶?

參考當今著名的歷史博物館——柏林猶太博物館,設計上就不僅如此,刻意設計狹窄的展出空間,歪斜、破碎的門窗,沈重而猛烈地傳達猶太屠殺的氛圍,不是為重現,而是為更近人的理解。與慰安婦事件相關的博物館,在日本也有一所,WAM婦女的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展館設計偏向集中、溫馨的活動所,利用充足的視聽資料和「打破沉默的女人」肖像牆進行記憶行動。反觀二二八紀念館,我國歷史記憶中的重大事件,傳遞方式卻如此平鋪直敘,距離感使歷史隨時間越來越遠,而後遭人遺忘。

在歷史博物館或是紀念館設計時,我們必須思考要傳達給大眾的價值,僅是記錄,不能稱為上作,真正的接軌歷史記憶,必須從身心靈感受開始。

好的設計讓建築說話,AMA Museum x Cafe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即為如此,歷史文物僅證明被害者身份,設計的安排才展現了阿嬤們的生命全貌,並非重述悲痛的記憶,而是用溫柔而巨大的力量承載一個歷史事件。參觀完畢,我們並不會因為過去傷痛而感到悲苦萬分,而是對這群阿嬤們為人權燃燒的生命肅然起敬。

最後,引用阿嬤家統籌設計師,十禾設計吳聲明的話:「要感謝的人太多,那麼就感謝阿嬤吧!」

——

延伸閱讀:

品味在地食材,美好的生活藝術實踐

《妖怪台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成鬼化魅,且看台灣妖物群生相

設計思考分析文創:觀漢寶德談文化與文創

記憶的凝視:《天橋上的魔術師》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遺忘死者,猶如第二次殺害他們。」

——

Credit——
撰稿 | 林芷伃
部分照片來源自AMA Museum x Cafe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