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裡的擁抱》:如何不恨?將歷史傷痛化作溫柔絮語

由韓國導演LEE Na-jeong執導的《雪地裡的擁抱》(原片名:눈길 nun-gil)今年初於台灣上映,訴說二戰時期,受日本強行徵召的韓籍慰安婦的故事,不同於以往相關電影的方式(其實描述二戰慰安婦事件的電影也沒幾部),用血淋淋的殘忍情節試圖重新呈現傷痛,《雪》片一幕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很詩意的,也許是物件的聲音或薄冰的意象等輕輕帶過。《雪》片聚焦倖存老奶奶的生活,從瑣碎的生活,交叉剪接成特別的回憶敘事。

content_womany_389119_36426_4526_1476264113-28864-4581

(日本政府要求女孩們穿上看護裝拍照,假裝是醫療後勤隊。)

movie_016259_203878

片中的倖存者主角晚年,由資深女演員金英玉飾演。畢竟發生在1940年代的事情我們永遠無法真實體會,而更沈更痛的,往往是帶在身上一輩子的回憶,因為它無時不在侵襲生活。

怎麼可能不恨?因為放下,也是放過自己。

《雪》片除了取材角度不同於以往的手法,在劇情編寫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基礎編劇理論的角度上,觀眾對主角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同情,達到同情才能讓觀眾和主角站在同一邊;再來是同理,劇情必須讓觀眾理解為什麼角色會有這樣反應或舉動;最後是崇拜,也是最難達到的部份,角色必須做到觀眾料想不到的決定,且這件事可能扭轉了原本不可改變的局勢。

而在《雪》片終,能讓觀眾崇拜的,則是「選擇不恨的勇敢」。

歷史最重要的是人,因為人的精神不會消失。慰安婦事件的記憶,不能只停在1940年代的戰爭暴行,還有更長遠至今的,倖存者的故事。

movie_016259_203871

(由韓國童星金賽綸、金香起飾演受難主角英愛、鍾芬)

1483068457_af4ee4505ad88b1b7ebe1328d447c6eb

(在慰安所的日子,安排三個對命運看法截然不同的女孩展開討論)

戰爭中的父權體制下,女子全都一文不值。

英愛是富家女,從小受高等教育,並且夢想到日本當老師,她是那個時代所有女孩羨慕的對象。她看不起鍾芬,農家的女兒,必須幫媽媽分擔家務來支撐弟弟去上學,還妄想和她的哥哥在一起。

英愛倔將的富家女性格讓她挨了好幾頓打,甚至幾度想尋死。鍾芬卻將「回家」當作活下去的動力,一句「醒醒吧!你不是富家女了。我還不想死,我要回家!」用力打醒了對生命絕望的英愛,也厚實了兩人的情誼。

movie_016259_203877

(於雪地中逃難,兩人最後的擁抱)

《雪》片運鏡和敘事的方式溫柔,以一個更堅定的方式陳述歷史,依舊會掉淚、會心痛,但這種痛不是讓人退避三舍的一陣猛墼,而是一點一滴絮語般地侵襲、緩緩錐心。

4c05b2dce3856bc15be6063769115557

主角晚年與翹家的叛逆女高中生相遇,也激起兩代對女性議題的反思。

電影介入政治,我們都該更重視切身的歷史

於多國院線上映,這部電影展現了韓國電影介入政治的成功,也因此想起前陣子演員宋仲基匿名捐款兩千萬韓元給當地慰安婦救援機構,以及朴寶劍推廣公益紀念服的新聞。韓國的慰安婦倖存者剩下四十幾位,而在台灣,只剩下三位,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正式的道歉。日本態度迴避,試圖用「必要之惡」之名讓事情隨時間慢慢淡化。而韓國影視圈和政局的態度堅定,對歷史、正義的提醒也不遺餘力。相對於台灣,慰安婦議題卻隨著阿嬤凋零,越來越默默。

從慰安婦議題可以過渡到戰爭中的女性困境、性奴制度、性工作、階層和結構⋯⋯等等諸多女性和人權的討論。即使當今,戰爭中的性別迫害從未消失,日本政府仍然未正式道歉。我國當局能不能更積極地成為後盾?而我們的影視圈是否能有更多讓歷史不為社會所遺忘的故事?期待我們能更重視切身的歷史,因為慰安婦的議題並不是偶發的歷史事件而已。

——

延伸閱讀: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建築設計接軌歷史記憶

《車諾比的悲鳴》:核災悲劇的記實寓言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遺忘死者,猶如第二次殺害他們。」

《穿條紋衣的男孩》:當死者不再是數字,而是千萬個名字的重量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化解悲傷的三原色

——

Credit——
撰稿 | 林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