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練習:發掘需要被人們知道的事物,不斷嘗試著為人,也為己發聲(下)

《發聲練習 Bullhorn Speaker》:台灣藝術大學新聞編輯實務課程 x 謬誌茗 Mummum zine

《發聲練習》是由台藝大廣電系進修部的學生共同編撰的專刊,藉由與謬誌茗Mummum Zine的合作,以及單文婷老師指導,讓參與新聞編輯實務課程的學生能夠經由親身實踐邀稿、採訪、撰稿和編輯的過程,對新聞工作有所體會。謬誌茗刊物在線上每日誌及去年的實體月刊都曾精選刊載許多台藝同學的優秀作品,今年所發行的台藝專刊,並將其取名為《發聲練習》,精選十篇同學一學期內課程所完整完成的專訪及文章,彙整成冊,也是同學一學期來的心血結晶。

《發聲練習》:以大聲公作為傳播的具體意象,如同各個領域的新聞工作者,都必須身體力行,去發掘需要被人們知道的事物,不斷嘗試著為人,也為己發聲。

/ 06 / 藝術家的進化之路:劉經倫

劉經倫。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曾任藝術指導、策展執行、美術老師、彩繪師、整復師⋯⋯,作品多呈現生活、環境、人文之想像世界,具鄉土及社會關懷。 2014年12月,在桃園有一個民間主動發起舉辦的「反航空城——打臉地景藝術節」活動,活動中藝術家劉經倫做了一件名為《空城神話——稻草人的反擊》的作品。創作緣起於為桃園航空城規劃所苦的居民,為了居住與生存的權益,爭取向政府與大眾發聲的抗爭活動,藉由作品呈現政府的顢頇與居民的無奈,為居民向政府表達要爭取的權益。 一端是竹子架起的巨型球塔,另一端是由廢紙箱推疊起來象徵金權開發主義的城牆,邀請參與者和居民一起打破航空城的空城神話。到現在航空城的問題也仍持續受到關注,藉由這次的參與,人們發覺了藝術的力量,能讓居民凝聚意識,也有更多人加入行列,參與議題的討論。 劉經倫老師說:「我為社區做地景造型,就是希望在地的『問題』能夠被看見。我做作品所抱持的信念,就是要有明確的意義與方向。方向對了,事情對了,力量自然就出來。雖然做社區藝術的相對報酬有限,甚至要自掏腰包,但能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就精神層面而言,也就達到了自我滿足與實現。」 而劉老師在地生根,開始深耕桃園的藝術之路。2016年6月在劉媽媽的故鄉——新屋——辦了首次個展。也參與了2016年9月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藝遊新屋」藝術行動計畫的裝置藝術創作。

撰稿|周國榮、謝泓原

01

02

/ 07 / 記憶的凝視-天橋上的魔術師

中華商場,乘載著多數上一代老台北人的回憶,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從上空俯看八棟建築連成一線,建築物間則以天橋連貫其中。對多數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從未見過,甚至也鮮少聽過中華商場的名稱,1992年便全面拆除的中華商場,隨著時間的推移便逐漸被大眾所遺忘。 2011年由夏日出版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由台灣著名文學家 吳明益老師所著,這本書以中華商場為背景,由十篇看似獨立卻又互相干涉的短篇,九個孩子的成長歷程,在天橋或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有關,介於虛實之間的故事,喚起舊時的中華商場,存在於記憶深處某刻的魔幻場景。 〈天橋上的魔術師〉同名短篇開場,完美的介紹魔術師出現,商場孩子崇拜的對象,時常變著誰也看不出什麼究竟的戲法,魔術師的雙眼也如同蜥蜴一般,兩眼可以看往不同的方向,彷彿能把所有一切看盡並且看透。故事的最後,魔術師伸手拿下自己的眼球,沒有流血,沒有破裂,看似乳白色行星的眼球,某種程度上代表的或許不是眼球本身,而是對於這一切的凝視。

這些故事裡,隱含在內的凝視,在每個故事背後都看見了蘊含其中的深意,探討對生命的剝奪,記憶的流逝,青春的情慾愛戀等等,藉由樸實無華的文字,輕易地建構出如此魔幻卻又寫實的場景,浮現在腦海的場景也明確的好像自己曾置身其中一般,最後一篇短篇〈雨豆樹下的魔術師〉中的最後提到,當作者在某些場合偶遇到兒時玩伴時,並不是全部的人都記得魔術師的,真的有這個魔術師的存在嗎?也慶幸還是有些人記得,魔術師的記憶對於作者來說就代表天橋,沒有魔術師,沒有天橋,也就沒有商場,那兒時的記憶便也不在清晰可回憶,這樣有趣而巧妙的故事便也不會存在。

「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意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撰稿|呂天浩、林冠辰、吳冠德、孫國棟

03

台藝大刊物_B5_線上用

/ 08 / 來自劇場的抗爭:專訪劇場人林靖雁

抗爭、社運,似乎已成了民主社會制度底下的一種獨特「街頭文化」,每場抗爭都意味著不同意義,又是什麼讓人們願意走出來,走上街頭,或沉默、或怒吼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本文專訪多年在劇場工作的劇場人林靖雁,18歲時便獨立製作第一齣戲《林靖雁的解離症》,戲中有大量的自我解剖與對社會的看法,其中的一幕,他將參與社運的經過帶入,內容是他穿著西裝一直在吃水果,講在立法院裡面發生的事情,導演叫張吉米,他與導演要講的是解離症,解離症就是多重人格,一個身體裡有好幾個主體,一開始討論解離症的時候,導演是先想到台灣的政黨,他覺得解離症的狀況,就很像這個身體有很多個黨派,如果林靖雁這個黨派做得不好的話,身體裡其他的黨派就會把自己控制住,就換成他們執政。

所以,吉米藉由那次的創作,一方面是想表達,他在太陽花學運裡看到分裂的這件事情,雖然說,太陽花學運是有成功讓大眾知道訴求的學運,目的也有達成,但在這目的之下,會依附很多人自己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即使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但在那之下又有一些小目標是不同的,他覺得那個跟解離症的分裂是吻合的,就是在這身體裡面,不同的主體都想活下來,但卻會以不同的方式活下來,這是跟吉米想講的東西一樣的,所以他在創作裡面談社運這件事情,談的反而不是社運本身,更多談的是,這個運動裡面,每個人對自己目的的分裂。

經常將社運帶入演出中的林靖雁認為,所有的事情對他來講有分物理上的跟思想上的。人們針對一件事情去做反對,或覺得不正確,對他來說,這是思想上的行為,比如說:同志現在能不能結婚?我們現在覺得可以,但以前可能覺得不行,所以這就是思想上的改變,實際上我們必須做些行動,讓社會這個主體知道我們現在的想法。 但唯有思想是不夠的,因為人沒有辦法去知道另外一個人在想什麼,所以需要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甚至是全部關心這件事情的人走出去,去一個可以被肉眼看到的地方,讓大家知道說原來有這麼多人支持這件事情,然後藉由這件事情讓其他潛在也支持這件事情的人,去看見原來現在有這麼多人,都是這麼認為。

撰稿|吳品萱、李孟育、柯明蕙

05

06

/ 09 / 燃燒的街頭扯鈴魂:扯鈴達人蔡宗佑

走過信義區街頭,人群熙來攘往,穿梭在人群中,目光不免被聚集的群眾吸引,好奇湊近一探究竟,傳入耳裡的除了動感音樂,還有「咻咻」的扯鈴聲,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身形瘦高的大男孩,肆無忌憚地把玩著手中的扯鈴,結合音樂與流暢的動作,再加上發光扯鈴渲染的效果,成了在夜裡最華麗、夢幻的聽覺與視覺享受。

這位在信義街頭玩著扯鈴的大男孩蔡宗佑──雖然在街頭表演的已有4年。一說到扯鈴,眼中藏不住的熱情開始閃閃發亮,「因為扯鈴帶給我很多快樂,所以我想用扯鈴帶給願意跟扯鈴接觸的人,一樣的快樂。」7年前,剛上高中的蔡宗佑,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玩扯鈴,在思考途中,隨手寫下了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句子──「Whydiabolo?Because I Love It.」,他笑著說:「因為很帥。」之後跟著高中學長到街頭,觀摩學長的街頭表演,就深深被「街頭」這門藝術給吸引,也跟著踏入「街頭」的藝人生涯。

成為街頭藝人的4年以來,蔡宗佑累積許多經驗。為了追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想都沒想,毅然決然就休學了,在休學期間,表演之餘還兼差教課,但是因為當時技術還不純熟,藉由教學逼迫自己努力進修,在不斷的嘗試與失敗下,終於學到不少功夫。雖然在玩扯鈴的這條路上,心裡常常開打拉鋸戰,但是蔡宗佑這樣一路跌跌撞撞下來,不僅能在街頭世界立足,更讓自己更有自信。蔡宗佑擦拭著手中的扯鈴,堅定地說:「對我來說,扯鈴是拿來帶給他人歡笑的玩具,而我想要的,是讓全世界的所有人都能夠了解,玩扯鈴,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

撰稿|李翊萱 何芯如 張睿媛 吳榛鈺

07

08

/ 10 / 組成家庭的單位是愛 無關性別

人權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些權利並不是任何政府的恩賜,本就應受到保護。而婚姻,就是基本人權之一。 然而在我們國家,仍然沒有完整的法律能夠保障同志們的權益。好不容易,在今年11月,多元家庭法案在立法院通過一讀。許多人決定站出來為同志爭取權利,同時,出現了更多的聲音。有人認為同性婚姻會破壞家庭倫理,也有人覺得同性多元成家法案會鼓勵下一代變成同性戀,或是性氾濫,甚至有人主張同性戀可以被醫治,或是揚言法律不需保護少數人的人權,諸如此類的言論都充滿著歧視與污名化,缺乏同理心,誤解同志的訴求。

「我們要的很簡單,希望在法律保障下,與伴侶和孩子共同生活,身為同志希望融入社會而不是被排擠在外,我們的幸福對社會體制不會造成任何威脅。」

反對者主張「家庭價值重於一切」,然而所謂的家庭價值,難道就只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如此制式化的標語能夠定義的嗎?有些人擔心一旦同志婚姻合法,將會影響子子孫孫,讓孩子想嘗試同性婚姻,會影響未來對孩子的教育,他們要捍衛傳統婚姻和家庭的價值。你可能不明白,反對者眼中的「破壞」,卻是同志等了半世紀的渴望。當你堅決反對這次的修法,僅單純因為性傾向的不同時,可能會讓好多人受傷,你說的話讓很多人傷心落淚。

過去的年代,也許同性戀愛不會出現在生活中,以至於無法有同理心,那些都沒有關係,這是我們這一輩的集體記憶,但不應該再留給我們的下一代。正因為我們要走向一個更友善的時代,所以教育成為眼前最重要的事。婚姻平權並沒有教導孩子質疑自己的性向,而是在遇見和自己不同性向的人時,我們應該友善、必須尊重、試著接納。

撰稿|沈姿伶、李洛昀、廖婉廷

09

台藝大刊物_B5_線上用

credit—

本刊物與台藝大新聞編輯實務課程合作, 為單文婷老師指導之學生作品。

誌茗 Mummum Zine 一些近乎Murmur的感覺純分享 謬誌茗刊物 Mummun Zine 開始於 2016 年七月,分為線上每日誌,及紙本季刊。

免費紙本刊物每季發行,線上刊物每日上線 http://www.mummumzine.wordpress.com

# Monday 忙點設計

# Tuesday 挑點藝術

# Wednesday 玩點音樂

# Thursday 特點文學

# Friday 放點電影

# WeCan 好好生活

尋找一種感覺,希望生活更美好,並在溝通的過程中,期待談笑有鴻儒。 若您有興趣在謬誌茗Mummumzine刊登廣告或進行任何有關宣傳合作的查詢,歡迎私訊與我們銷售團隊聯繫。 官方聯繫信箱[email protected]

台藝大刊物_B5_線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