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世界第一趟公路旅行,看女人與汽車的關係

(封面照片為電影《Thelma & Louise》劇照)

女人與車的關係是什麼?是車展模特?是向男人爭寵的大小老婆?還是馬路三寶之首?不只在台灣,全世界的女人都常被戲稱為馬路殺手(killer behind the wheels),因為大眾觀念總認定,女性的方向感和操控機械的能力都是比較弱的。

在工業技術由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經常被排除在外,汽車因而漸漸成為男人社經地位的證明、甚至在家庭中成為父權的象徵。時下許多汽車廣告中,總描繪由男人掌控駕駛座,妻子在右、襁褓在後的家庭憧憬;新聞中車禍肇事者若為女性,非得特別強調「女駕駛」;連電影也有不少調侃女性開車技術的片段。媒體洗腦下,女人和不懂開車漸漸掛上等號,不知不覺地女性便成為了車輛絕緣體。

但其實在歷史上,汽車工業的蓬勃是因為女人,而全世界第一趟公路旅行,也是女人開始的。

HISTORIE_bertha_benz_03-700x638

這位汽車工業的女主角是Bertha Benz,德國賓士創始人Karl Friedrich Benz的妻子,在她的協助下,Karl發明了第一輛內燃發動式的三輪汽車。

1888年,Karl剛製造出汽車時,並未馬上被大眾接受,導致公司出現經濟狀況。Bertha手握方向盤,與十三和十五歲的兒子展開一趟長途旅行,這趟旅程沒有Karl的協助,甚至離開家裡時只留下「我去找媽媽」的紙條。旅途中點火線短路,她用吊帶襪來絕緣;用鏈條和強化皮革做了世界第一對煞車片;因為性能不穩定加上沒有油箱,她經常需要停下來找水來冷卻發動機和加油。最後,她成功駕駛了104公里,抵達了母親的房子,立刻發了電報給Karl報平安。

Bertha比她的丈夫更相信他的發明,她看見了汽車發展的可能性,並用行動證明一切,憑她過人的膽識和聰明才智向顧客們消除疑慮,因而改善了賓士公司的經濟狀況。

011

(Bertha行駛的路線被後人稱作Bertha Benz Memorial Route紀念。)

Karl Friedrich:「她比我勇敢,完成了全面推廣汽車的旅程。」

在此之前,機械工程都是男人的世界,而當時的男人滿腦想著生產或競賽,從沒有人想過汽車的用處可以進一步到家庭互動與戶外旅遊。十九世紀末,汽車發明突飛猛進,女人和車子也有更進一步的接觸,歐洲出現了第一個拿到駕照的女人,烏婕絲公爵夫人(Duchess of Uzès),和第一位女賽車手卡米爾杜加斯特(Camille du Gast),但此時汽車仍只有中產階級或貴族世家的婦女才有機會駕駛。

汽車前進世界各地,隨著女性意識高漲,女人們開始爭取和男人擁有平等的工作權。1970年代的美國最為顯著,婦女投入勞動代表著女性大量開車上路的可能,漸漸地,頻繁駕駛與漸高的就業率,讓越來越多的女人開始購買自己的車。

15c9d8a26955cc9f84dd8dfbaf760999

在台灣,因為傳統家庭觀念,仍舊以一家之主擁有汽車為主。近年來女性意識抬頭,不少小資女有購車的意願。車商也將目標轉向新時代女性,汽車不再只為男性專屬打造,而給女性開的車也不一定是刻板印象中,顏色繽紛可愛的小型車。

螢幕快照 2017-03-17 下午10.15.25

(2009年由張鈞甯代言的汽車廣告,罕見地讓女性獨立馳騁於山區公路。)

全球影視圈也開始出現許多女性享受汽車駕駛的畫面,電影諸如女性公路電影經典《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2015);音樂MV則有向末路狂花致敬的Lady Gaga(feat. Beyoncé)的歌曲《Telephone》和由Kristen Stewart主演的,The Rolling Stones的歌曲《Ride ‘Em On Down》。(延伸閱讀:1969年之後,就不再見到Janis Joplin那樣烈酒般的女子了

thelma__louise_6

(《末路狂花》中許多電影片段是由兩位女主角驅車馳騁美國中部的壯闊場景。)

vlcsnap-2015-11-18-21h21m25s764

(《瘋狂麥斯:憤怒道》中女主角芙莉歐莎駕駛大型連結車,並擁有自己專屬的方向盤與引擎密碼。)

(Lady Gaga與Beyoncé合作的歌曲《Telephone》,MV中由兩位女性強盜主導的公路旅行,包含最後的手勢,許多畫面都是在向《末路狂花》致敬。)

(The Rolling Stones的《Ride ‘Em On Down》中,Kristine Stewart忘情熱舞、瘋狂甩尾,沈浸在一個人的公路旅行,相當爽快。)

事實上,有關男生還是女生比較會開車的論述證明眾說紛紜,也有許多人拿出車禍數據來爭辯,但這從來不是重點,即使證明了哪一方比較有方向感、比較不會肇事,也不代表能夠限制另一方開車上路的權利,更不該因此為特定族群貼上標籤。別囿於刻板印象而對駕駛畏懼,只有顛覆傳統的性別成見,女性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

Credit——
撰稿 | 林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