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巴尼 : 慾望來自對醫學與肉體運動的迷戀

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 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兼導演,他的藝術創作與電影作品,都以大量的符號系統與實驗性著名。生於西元1967年的馬修巴尼,今年五十歲,生於美國加州,曾是耶魯大學的醫科學生、運動健將以及模特兒,後來轉讀美術,開始他的藝術生涯。醫學的背景以及對運動的熱愛,加上對肌肉與人體的研究,組成創作的能量,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可以不斷窺見。

馬修巴尼曾經與鼎鼎大名的冰島怪異女歌手碧玉(Björk)有過一段婚姻,他是碧玉的第二任丈夫,兩人育有一女,特質前衛的兩人相當登對,也正是這個階段,讓他的藝術作品受到大眾注目,兩人雖然是不同藝術領域,但是互相影響並共同創作,夫妻一同演出巴尼詭異的實驗電影《Drawing Restraint 9》。2013年,巴尼與碧玉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戀情,碧玉將這段戀情的結束視作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她在專輯《Vulnicura》中以破碎的心為造型,道盡對逝去戀情的心碎。Vulnicura是兩個字的複合字,分別是vulnus(創傷)與cura(治療)。(延伸閱讀:Björk : Digital:科技讓女人不再受既有體制綑綁

drawingrestraint_web

(兩人一同演出實驗電影《Drawing Restraint 9》,此片也由碧玉製作配樂)

13b430de2601a40beefa1dcc8125b768

(《Vulnicura》專輯,象徵的是兩人愛情的破碎)

馬修・巴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實驗電影:五部《Cremaster》系列短片,以及與碧玉合演的《Drawing Restraint 9 》。1994年到2002年,巴尼創作了五段式藝術電影《Cremaster》,中譯《懸絲》,Cremaster是一個醫學專有名詞,指得是一層連結睪丸及小腹間薄薄的「提睪肌」,它能控制睪丸的昇舉與收縮。馬修巴尼以「Cremaster」為題,在一個隱喻生理的系統中,堆疊混合雕塑、裝置、戲劇、繪畫、歌劇、舞蹈、攝影等不同藝術形式,他將誇張繁複的視覺符號和人物造型置入怪異的場景中,呈現怪誕且具神話性綜合性藝術。

img-cremaster-three-hero

(《Cremaster 》劇照)

根據金馬影展深入報導,《Cremaster 》系列暗示著胚胎成熟前的無性徵狀態與成熟後的兩性變異,從《Cremaster 1》的無性徵時期,到《Cremaster 5》兩性性徵出現時的區別。整個系列重複探討性別從無性到有性的發展與對抗分裂的過程,藝術家自己認為此非雌非雄的狀態是最原生原始的能量,沒有拘束也沒有一定的發展方向,此時期充滿潛力。

巴尼在訪問中提到:「 我在《Cremaster 1》中選擇了運動場,接著有歌劇院、橋等等。當總體概念確定以後,我就開始在地圖上從西向東沿相同的緯度選擇五個地方,這樣可能會使雕塑更統一,並能夠用一條線連接它們彼此間的關係。」片中的故事或每一個人事物,結合許多神話寓言,都有其指涉暗示,即使想研究他的觀者一開始都會感覺寓意龐雜而無所適從。也許對許多人來說巴尼的作品因過於複雜自溺,顯得毫無意義或無法在觀念上取得共鳴,但巴尼結合生物、地理、神話之後,轉變成多樣跨領域的藝術品,他的作品再現手法激勵許多創作者莫拘泥於單一媒材或單一形式;他的邏輯與創作方式也的確提供了觀念發展的另一套模式。

matthew_barney___cremaster_cycle__by_carecabarros-d4mfunu

(馬修・巴尼喜愛用凡士林做為造型元素)

Matthew_Barney_Cremaster_7

(《Cremaster 》中的造型都相當具特色)

《Cremaster 》後,巴尼經常利用人類身體作為藝術表現形式,自己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出身於醫學專業,他對於「醫學」與「運動」的迷戀,使他的作品經常呈現出肉體與性的意涵,並總是能夠囊蓋到許多藝術領域,無論是電影、雕塑、錄像、繪畫、攝影、舞蹈、行為藝術、造型、表演,甚至是醫學領域、精神病理等領域,幾乎現代藝術所存在的表現方式,均作為結合和運用。

barney3

(巴尼擁有俊美的身比例與外表,經常演出其作品)

馬修・巴尼的作品較難理解,需要具備大量的知識與美學基礎,才能看出其象徵涵義及脈絡,進行方式由一空間及場域開始,接著會有許多角色陸續登場,從事一件行為,加上詭異的變化與轉變,而進入另一種狀態。觀者可以透過自身經驗解讀,也可以透過經年的知識基礎來進入其作品。其實不見得要深入解析巴尼的意圖,研究作品中美術造型、符號、故事結構、象徵與隱喻,已經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美感經驗。

——

Credit——
撰稿|葉巽
以藝術家為人生志業,巽為風卦,來無影去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