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島》:「你要活得像個怪物,還是堂堂正正地死去?」

《隔離島(Shutter Island)》為導演Martin Scorsese於2010年推出的「心理驚悚類型」電影作品,改編自Dennis Lehane於200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Shutter Island》。

遙記《隔離島》初上映時掀起熱論的景象,便可得知本片劇情及表現手法誘導觀眾有多成功。從一開始便明顯定調出濃厚的懸疑氛圍,並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們從主角的主觀視角去獲取資訊,藉以此讓觀眾與主角共感,更容易被電影氛圍給誘導。而結局的經典台詞,更是如《全面啟動》那似乎永不停下來的陀螺一般,讓所有影迷爭論至今仍無定論。(延伸閱讀:清醒夢(lucid dream):近乎靈魂出竅的神秘體驗

994287_orig

(隔離島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孤立島嶼)

電影一開場便是一片迷霧,浮現出主角泰迪(李奧納多飾演)所乘坐的船隻,駛往隔離島,一座與世隔絕的精神病院,而孤島上唯一出入口也被院方掌控。

故事中,泰迪為一名聯邦法警,與新搭擋查克一同前往島上調查一名危險的女病患逃脫的案件。與此同時,在調查過程中不斷浮現痛苦回憶的泰迪,其實是以查案為藉口,來島上尋找害死妻子後便失蹤的縱火嫌疑犯萊迪斯,以及調查島上的精神病院是否暗中進行不人道的腦部手術。

(以下內容包含關鍵劇情,請讀者斟酌閱讀)

shutter_island_2_thumb

(泰迪不斷在惡夢中反覆見到過世的妻子)

vlcsnap-2010-06-24-21h55m49s234

(院方表示逃亡的女病患是曾殺害親生孩子的危險人物)

main-qimg-b4d2f2440649431f3a39b52876c0627f-c

同為李奧納多主演的具心理學元素的懸疑片,《隔離島》結局其實較《全面啟動》來得明確,大部份片中可找到的線索,都會導向主角泰迪的真實身份就是萊迪斯,也就是原本就住在島上的精神病患,而整部電影的劇情,都是院方為了最後一次嘗試治療他的精神疾病而演的一齣戲。

maxresdefault
(精神病院主任醫師約翰・考利,為治療泰迪一手主導了整齣戲)

然而令影迷爭論不休的轉捩點在於,泰迪在院方完成了這齣戲並告知其真相後曾一度清醒,只是當最後評估的時刻,主角仍然回到「認為自己是警察泰迪」的狀態,因而讓主治醫生遺憾地搖搖頭,告知院方療程失敗,院方只好放棄心理治療,決定將泰迪帶進手術室,進行危險且被評判為不道德的早期療法「前額葉切除手術」。

a7e3bd6f98a54d8f125d2fc074501185

在主角被帶走前,說出了片中最經典的一句詰問:「你要活得像個怪物,還是堂堂正正地死去?」出了結局的不同可能性——在被帶走接受手術的當下,主角的究竟仍是正義的警察泰迪(幻想狀態),還是殺害至親而自責不已的萊迪斯(清醒赴死)?

其實從這部電影來說,雖然結局並不算開放式,而是以暗示的方式,來讓觀眾發現主角可能已恢復理智,只是因為明白自己的情況極其危險且痛苦,因此寧願接受手術;但是劇中劇的設計仍然領導觀眾不禁思考到,究竟哪一種是現實?又或者,人們又如何去定義每個人的現實?(延伸閱讀:《盜夢偵探》:潛意識及夢、夜之民的棲身之所

當今我們存活的這個世界,所有既存的體制、社會以及物質,都是符合多數人的理想而設計的,其背後有一個巨大且不被大多數人質疑的系統運作著,才能讓「大部份」(又或者是「普通」)的人享受這些福祉;但如果是價值觀與大部份人不相同的人,人們應不應該以他所不認同的體制,去硬架在這個人身上,若他不從便判他有罪?

image47

(泰迪意外在山洞裡遇見原為醫生,卻被陷害而被認為是精神病患的瑞秋)

「一旦他們認定你是瘋子,無論你做任何的辯解,只會讓他們更加確信你就是個瘋子。」

在《隔離島》電影後半段,山洞裡的瑞秋醫生出現之後,我們可以看見主角在自己原本相信的以及新接收到的資訊之間掙扎、衝突,連同與主角共感的觀眾們也開始感到困惑,並尋找自己的判斷依據,開始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做選擇。

然而,一個人所接收到的客觀,也都是來自他人的主觀;只是當「他人」成為一個群體時,其主觀傳達出的想法,無論正確與否,被接受的機率都大幅增加。在電影中的例子,主角在最後選擇相信了客觀資訊,也就是「發現」自己就是精神病患,但仍不願接受這樣的自己,因此選擇要「堂堂正正地死去」,即便原著可能原本就如此設計,且為此在劇情過程中鋪上許多線索,但如此撼動根本的懷疑論,仍然是這部電影重要的看點之一。

shutterisland-waterrun

(一位似乎認識主角的病患在演戲過程中偷偷傳遞訊息,要主角趕快逃出這個島嶼)

人身在世要如何確定自己從何而來,要如何在每一個當下都確定自己的存在是「真實」的?而社會所告訴我們的一切又都是真的嗎?《隔離島》引人入勝就在於,其描述的精神疾病可怕經驗,很可能就在你我周遭,甚至自己的身上發生,卻無從察覺起,令觀眾感到一陣寒,不禁懷疑起自己的人生,會不會從頭到尾都是一齣戲?

雖然是個頗為極端的例子,但隔離島就如同一個社會的縮影,在社會上若有懷疑社會根本的人出現,並將其懷疑付諸行動,這樣的人便容易被視為異端份子,在群體中被加以排擠,甚至被定罪。然而,若是其行為不傷害他人,又何必強迫他人要去接受他所不相信的「現實」?遙想起「反社會人格」引起風波的那陣子,城市裡天天上演胡亂逮捕的荒謬戲碼,甚至在政大校園中生活多年,善良無害的「搖搖哥」也被帶走,不禁讓人想問,可怕的究竟是精神病患,還是人們對精神病患的恐懼?(延伸閱讀:淺談反社會人格污名:反社會行為是人格,還是選擇?

——

Credit——

撰稿 | 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