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謬人物 All beings_02 ▍ 過好日子、把日子過好:外省第二代女性落地生根的家

20181210-外省第二代.jpg

看上去像個天鵝頸,連著背脊挺得直立立的,繫上一抹印花絲巾,凱凱是個完全看不出來已經六十三歲的仕女,俐落的短髮與合身剪裁的褲裝,「現代與優雅」是旁人對她的第一印象。凱凱的祖籍在河北,家裡有四個兄弟姊妹,自己排行老三。爸爸在大陸時原先是掌稅務的工作,後來成了軍官,也因此在戰亂時,能帶著妻小逃來台灣,當時媽媽腹中還懷著二姐,帶了些行囊,也沒帶多少錢,就這樣顛沛流離的到了另一塊土地,當年是民國37年。

 

凱凱的爸爸,曾有過兩段婚姻,妻子都不幸年輕時紫玉成煙了,其中一個前妻留了個大兒子,逃難後被留在大陸,後來也就見不著了。凱凱的媽媽,娘家在當地賣雜貨,家境不錯,家族晚年得女,也就寵成了個嬌生慣養的大家閨秀,跟凱凱的爸爸是在相親中認識的,恰巧一個是寵愛女人的敦厚男人,一個是小鳥依人的小家碧玉,兩人也就珠聯璧合成了亂世夫妻。戰亂倉皇來到台灣後,軍官們先在基隆落腳幾年,住在配給的木板屋,後來因為職務的調度,全家住到了師大雲和街的眷村。這時候凱凱出生了,出生在台北市立醫院,被取了一個單名「凱」,希望能夠「凱旋歸去」,回到大片江山土地,遺憾的是多年過去,爸媽以為只是暫時落腳的台灣,卻也成了落地生根的家鄉,原來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S__38625306.jpg

 

雲和街軍眷,喜歡聚集在村裡唱平劇,凱凱的媽媽平劇唱得好,每天都會到中正紀念堂練唱,唱得是正宗平劇,也會唱越劇、豫劇,就是俗稱的河南梆子。凱凱認為這些戲曲是「小同大異(非大同小異)」,跟著媽媽唱也就會了,跟著拉胡琴的鄰里,一起「票戲*」了起來,還因此上過廣播電台唱劇。當時因為全家迷凌波反串演出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家裡買了黑膠電唱機,後來都在聽西洋流行音樂,那時候許多唱盤其實說實話都是盜版的,一張有好幾首歌,都是不同歌手、樂團的碟,家裡買了好多西洋唱片。60、70年代,人們崇尚西方文化,凱凱笑到:「當然崇洋啦!大家都崇洋媚外。」,凱凱說:「學生時代看西洋電影、聽西洋歌,西方國家又進步、又開放,思想也好、美學也好、音樂也好,全部都迷人多了。」

 

*註:非職業性之業餘戲劇演員與樂師所做的演出,稱作票戲

 

凱凱從小就喜歡畫畫,但並不是要以藝術家為人生志業,而是為了逃避讀書。凱凱認為自己小時候是個「非常乖巧的孩子」,雖然不喜歡讀書,但為了不讓爸媽擔心,也一直把書讀得好,總有個好成績,而逃避用的繪畫,被當時在電視台上班的二姐引薦給各大報,在聯合報、中央日報及許多當時名字也記不得了的報章上連載,還有自己的專欄,畫得是自己設計的時裝、髮型,還搭配一篇小短文。凱凱替自己取了幾個筆名,使用在不同的刊物上,從高中時就兼職圖文連載,對一個女學生來說,得到相當豐厚的稿費,當時一篇是120~200元,一個月大概會畫個五六篇,那年的物價牛肉麵一碗是8元左右。凱凱的爸爸每天都會將女兒的作品剪報收藏起來,榮耀於女兒的藝術天份。但逢大學聯考時,原本有意願去考師大美術系的凱凱,因為自己覺得不夠自信,加上爸爸也不建議將興趣做為本業,於是念了淡江商學院。

S__38625347.jpg

S__38625320.jpg

 

1965年(民國54年),美援停止,加上1971年(民國6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許多人開始覺得前途堪憂,大批外省人移民出走,凱凱的大姐與姊夫就移民到美國去了。那些年,好多人都對美國充滿憧憬,除了American Dream,加上受到美國文化影響,無論是服裝、生活、娛樂,都是以美國為指標。年輕人們喜歡在家開「家庭派對」,用黑膠放著Disco音樂、在磨石子地板跳舞,多時髦啊。凱凱提到年輕的時候大家還喜歡郊遊,喜歡看書,除了西洋文學外,印象最深刻最喜歡鹿橋的著名小說《未央歌》,描述抗戰時期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的年輕學生們理想與生活的故事,是年輕的凱凱一讀再讀的情境,當時還喜歡作家張曉風的作品,朋友們也都喜歡,文字多美!

 

雖然曾經想要到美國留學,但考量所費不貲,加上自己自認是個保守的人,索性還是留在台灣深耕。大學畢業後,凱凱到了大東亞藥商工作,在那時候結了婚,丈夫在華航工作,也是外省人第二代,民國71年生了個兒子。當時是所謂的「台灣錢淹腳目」時期,蔣經國時代的經濟起飛、早年美國援助,加上當時台灣是「世界工廠」,每個人手頭都蠻寬裕的。凱凱想起,那時候工作薪水很高,生活過得挺享受,由於婚前談戀愛的時候沒定力跟時間畫圖,便也停止了插畫專欄工作,倒是好在上班後還有充裕的生活費可以買喜歡的服飾精品、欣賞美好的藝術品、邀約朋友在大飯店吃下午茶,公司福利不錯,還會去歐洲出差,當時最喜歡去義大利出差,凱凱想起說到:「很喜歡歐洲,歐洲真的好美。」

 

S__38625337.jpg

 

大部份人認為「外省人」說話語調「字正腔圓」,或許因為從小家庭教育跟鄰里間的鄉親都一樣,凱凱跟家人們也沒特別覺得「特別」,並且也不認為是一種困擾,只是一個根本性的差別罷了。反倒是凱凱的兒子,小學的時候因為說話特別「標準」,而被高年級的要好的學姊揶揄,因此開始故意講話「不捲舌」、「講台語髒話」,凱凱說:「畢竟,本省人比較多嘛,總是要融入啊!雖然我從小到現在,還是不會說閩南語,但大家還是可以交朋友嘛。」

 

有的時候,事情只要換位另一個角度思考,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跟理解,也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許多歷史跟政治上面的事件,都是有很複雜的脈絡產生的,也有很多的傷痛,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只是,同樣生長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終究還是不要分裂、對立,後代才能更好。 「說真的現在哪有人在說什麼外省人、本省人了,大家還不都是一樣。台灣是很多元的地方,現在也很多新住民的加入。」。

 

民國76 年解嚴之後,雖然開放可以回大陸探親,但外省第一代已經回不去了,過去的家已經人事全非,到凱凱這些外省第二代時,也就覺得沒什麼差別了,不會再覺得該「回去」哪裡、該「去」哪裡,反而是台灣這片土地才是成長的家,家人們都在這裡,這也就是家了。人們因為時局而相聚在這裡,小老百姓的,也只是希望努力把生活過好,衣食無缺,代代相傳。不管未來如何,會往哪裡或該往哪裡去,也只是希望我們兒孫在這塊土地上過好日子、把日子過好而已。

 

「過好日子,把日子過好。」

 

S__38625316.jpg

 

本站文章及圖片若無特別標明原作者及出處,皆為謬誌茗Mummumzine作品,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重製、複印使用。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本文收錄於謬誌茗 Mummumzine週一不魯謬謬 Monday NOT Blue系列

文章作者|葉巽 Yeh Xun

總編輯|Emi Yeh

主題圖像設計|葉巽 Yeh Xun

附圖均為受訪者提供原作

 

謬謬作者|葉巽

以藝術家為人生志業,巽為風卦,來無影去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