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由於資訊便捷,傳達變得全球化,不論是各行各業,都需要「創意」與設計美感的注入。常有人說:「創意人總是天馬行空」實際上,創意並非直覺與突發性而來,也不是天才專屬的特權,對廣告行銷、媒體與設計業來說,創意是一套與客戶互動下產生的策略,擁抱天份固然讓人羨慕,擁有源源不絕的想法與美感的創意人也總是讓人驚艷,但創意並非全然是創造,更是整合能力的實踐,是一種策略性的創意管理。

如果你想要改變遊戲,你得先跟著玩

2007年,台北市市民大道的都更土地上,出現了一個24小時不打烊心靈超市,這個移動的美術館——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計劃,當年是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忠泰長虹建設與PPAPER生活雙週刊所籌劃,透過創意、文化、環境建築與美學的連結,產生出一個移動博物館,將美好生活的想像「A Better Tomorrow」從城市開始發酵。白淨的展場中,掛有大大的標語:「如果你想要改變遊戲,你得先跟著玩。」

通常一個創意概念的執行,客戶與創意人間存在著一個最微妙的衝突關係,兩者之間的空間,往往也決定了創意品質及好點子的呈現。倘若能夠在溝通中達成共識,就不只是合約上的甲乙雙方,而是合作夥伴。在任何一項計劃被實踐的過程,總需要眾多人力智慧共同奉獻。每一個改革與突破,都是必須建立在許多障礙的階段性克服,而更經常的情況是,在非常緊迫的時間流程下,創意服務提供的顧問及建議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同,又同時兼具與消費者創新的溝通方式。創意人不該只想著把每個案件放進作品集,而是要設身處地,深入探討並且提供完整的創意服務。

一走進空場 Polymer,立刻被這裡的氣氛吸引。空場位於清幽的北投地區,是個藝術家的聚集地,一間間並排如教室的,都是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工作室。大腸王(CYH Works)帶著我們上到三樓的公共空間,這裡雖然沒有華麗裝潢,卻足以供給藝術家們各取所需,且和平共處、自由創作的地方。

「一開始是因為我喜歡聽嘻哈音樂,而塗鴉也是嘻哈元素之一,所以那時候會看到一些嘻哈音樂唱片封面呀,就開始對塗鴉有興趣。我國中畢業就出國,那時候在國外也看到很多塗鴉元素,所以說我對塗鴉的興趣應該是從嘻哈音樂開始。」

坐在三樓的圓桌,大腸王開始侃侃而談,聊起他愛上塗鴉的起源,也開啟這趟專訪的話匣。

15267688_10105169118127870_7588987709663807320_n

478-forgotten-death-2

(圖片擷取自《無人知曉的死亡》)

無人知曉的死亡

公視於今年10月2日晚間首映的紀錄觀點系列紀錄片:《無人知曉的死亡》,紀錄片中揭露了於瑞士日內瓦金合歡區的公寓中,孤獨死去的一名死者,竟事隔兩年半後才被發現的荒唐離奇事件,若非前妻事後將此事件公諸於世,此事件可能就這樣繼續永遠被世人無知、遺忘。米榭·克里森,與前妻育有一女,在離婚後各自分居,女兒也已在外成家立業,自己則獨居於社福單位為他出資的公寓之中,靠著傷殘補助以及社會救濟金過活。獨自死去到被發現所間隔的兩年半之長,是一段長得令人瞠目結舌的時間,因此我們是否可以依此判斷米榭在社會中是個屬於社交活動匱乏、缺少社群連結歸屬的邊緣人呢?事實非但如此,米榭甚至比人們想像的所更加善於交際!日內瓦論壇報的記者蒂埃里·艾德納著手開始訪問米榭生前周遭的人群,從親暱到生疏,試圖從大家的說法中拼湊出他人生晚年的樣貌。訪問結果發現,米榭有固定流連的酒吧、定期去關懷之家進行輔導和團體戶外活動,甚至連他的朋友喬治也如是說:「跟這傢伙走在一起真夠嗆的!沒走兩三步就會跟遇到的人招呼寒暄,彷彿他認識所有人一樣。」一個甚至連平常以兩份馬汀尼杯喝著茴香酒,這樣細微的習慣都會被其他酒吧客人知之甚詳的人,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

本刊物不鼓勵使用非法藥物,以下內容供讀者了解受訪者在過去人生歷程中用藥的經驗及體驗。

【人物訪談】: 卡崔娜 27歲,台灣花壇人,冥想者

本篇內容刊載於《前進文學誌》第七期

Q: 怎麼會想接觸LSD?

A: 「本來我就是個junkie,什麼都用過。拉K啊,E啊,大麻之類的。要拿到LSD也不難,不過並不常用。LSD跟純粹化學的藥物不同,它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享樂。LSD之父是從古印地安人的經驗,才發明LSD。以前的印地安人讓穀類感染麥角菌後,藉此獲得靈性體驗,它成為一種進入靈性狀態的通道。LSD之父從麥角菌當中提煉有效成分,做成LSD。原本目的是用來治療精神病,後來成為一種心靈提升的工具。

LSD是一個效果很強的藥物,它會因為使用者的狀態,導致不同效果。如果你人在很負面的狀況,就會看到許多恐怖的事情。使用LSD之後會維持12小時的效用,這段時間內,你看事物的狀態會完全改變。你會看到很多幻覺。例如卡通人物跑來跑去。你盯著一張畫看,那張畫就活了起來。走在路上,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臉變成粉紅色,微微的發光。每個人都變美麗,世界變美好的感覺。有些物體會突然的變大縮小,空間會突然脹大扭曲,光線有時會變得非常明亮,有時會變得霧霧的,放大或縮小,完全解離現實。」

《穿條紋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於2008年發行,由導演馬克赫門執導,並改編自約翰.波恩的同名原著小說。劇情主要講述兩個八歲男孩的友誼,一個納粹軍官的兒子,另一個則是集中營裡的猶太男孩。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在理性成熟到足以理解黑暗面之前,童年的感知來自純粹的聽覺、嗅覺及視覺。)

螢幕快照 2016-08-26 下午9.30.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