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意指不涉及肢體暴力,而是以帶惡意的言語、冷漠及嘲諷的態度,透過類似精神虐待的方式令受害者在生活中感到諸多不適,甚至留下心理創傷及導致精神疾病。這樣的暴力形式比肢體暴力更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其傷害的不是對方的身體,而是直接攻擊對方的靈魂。

3.jpg

(圖片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2015年,由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著作,《冷暴力》的出版,又再度讓這個議題引起討論。然而直至今日,冷暴力的現象在這個社會上仍層出不窮,甚至透過社交網絡的發達,讓暴力形式更廣泛且又更難以察覺。

冷暴力的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通常都有某種關係的締結,才會使被害者因在意加害者的行為及言論,導致自身心靈受創。私領域的部分包括家庭、親密關係、朋友;在擴大一點可能會發生在校園、職場,或是各種不同身份的生活圈中;而近年來最令人防不慎防的,就是網路霸凌。

la-pianiste

「性解放」一詞並非單指身體和性慾的解放,而是一個來自反戰的年代,具有革命性歷史意義的學術詞彙,意指與性相關的破除迷信以及平等,提倡身體自主的權利。例如:不因生理性別或性別氣質,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完全保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反對性犯罪以及墮胎、避孕的污名化、性工作者除罪化及工作權益保障、女性夜行權、上空權⋯⋯等等。(封面圖片來源

近年來,「性解放」一詞每每出現,幾乎都是在同運場合被廣泛地濫用,無論是處在婚姻平權議題的正、反方,都能看見以性解放一詞來恐嚇大眾,打亂論述的現象——反方不斷為同運扣上性解放的帽子,正方不斷否認性解放的存在。

photo.php-2.jpeg

(圖片來源:有壓迫才有解放,同性婚姻就是性解放!

許多正方會因性解放的說法而焦慮,並非無法理解。畢竟在多年以來的詞彙誤用之下,若是習慣於以撇清、否認、切割性解放與婚姻平權的關係,來做為回應反方的方式,長久以來就有如受到制約般,在議題中只要一提到性,就先切割再說。

但這麼一切,也切割了眾多性少數族群,以及抹煞這個社會中多元、差異的存在。

「人妻」一詞,近年來由於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在台灣也廣泛使用,大部份使用於口語稱謂,但由於這個詞彙多出現於色情片文化及次文化,且「他人之妻」聽來缺乏主體性,因此當這個詞彙被使用時,經常具有貶低或調侃女性的意味。

古代女子因為地位低下,在婚姻關係中,地位經常有如男性的附屬品;在女性意識抬頭的現今,越來越多的性別差別待遇正逐漸被弭平,婚後女性也能夠在職場上表現得有聲有色,許多新時代女性重視個人理想實踐、懂得愛自己又能夠經濟獨立,自由戀愛並具有婚姻自主選擇權。

mommy-xavier-dolan-a49ac2c9d4d9ce-2.jpg

(電影《親愛媽咪》描述一個單親家庭中,母子之間的故事)

Twitter(推特),全日本最多用戶使用的社交網站,甚至超越了大家熟知的Facebook,成為世界唯一一個Twitte使用率超越Facebook的國家。

接下來文內的觀察,都是筆者以自己的推特帳號與日本人接觸過後的發現;申辦這個帳號原本只是想多認識一些日本朋友,聊聊天作為消遣,沒想到在過程之中發現許多有趣現象。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03-%e4%b8%8b%e5%8d%8812-37-00

(筆者使用的推特帳號)

認真開始玩起Twitter的第一天,就被禮儀的民族給震懾了。

(封面圖片轉載自小說家李屏瑤臉書。)

最近同志婚姻法案進入初審階段,台灣極有可能因此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得以結婚的國家,但也再次引起了正反兩方激烈的衝突。

支持以及反對方人馬雙雙齊聚立法院門口,訴諸雙方莫衷一是的主張理念, 但令人沮喪的是,這樣的議題在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個「黑洞」,目前看起來似乎是不會有達到共識的一天。

筆者不諱言地表明自己為同志發聲的立場,卻也不樂見和自己理念相似的群眾中,也不乏許多口出低劣、毫無建設性發言及仇恨語句的人,這些人似乎沒有發現,他們正做的事和他們所不齒
的反對方是沒有什麼分別的。

kneel-1117-2.0-600x320.jpg

(當天反同婚方的部份口號不禁令人納悶,到底是反黑箱呢?還是反同婚?
到底異性戀是相對弱勢呢?還是同性戀是相對弱勢?圖片取自台灣守護家庭

寂寞,比疾病更可怕

台灣的家庭結構組成現象,從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父母與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和近年逐漸增加,有配偶而無子女的頂客族都有。而現代社會,人們開始傾向單身、不婚,不生育的現象也都大幅增加,社會上的家庭形態有所改變,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正逐年在下降,這也使得獨居老人的問題日益嚴重,儘管兒孫成群卻仍是一人吃飯。

獨自一人邁入老年將面臨的種種問題,舉凡飲食、居住、疾病、照顧……等,這些都是我們該重視的。其中「飲食」看似簡單,對獨老者來說卻是重要的困難。民以食為天,一覺醒來,吃即是一天的開始,而獨老者可能因為健康狀況不佳、行動不便、經濟困難,導致無法攝取營養的一餐。許多獨老者因為生活貧困,甚至是一天只吃一個麵包果腹,或是不知放了多久的隔夜餐。單就飲食上的不足就非常嚴重,更遑論其他的問題。

社會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針對獨老者飲食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幾種方式,主要有獨老者共餐、送餐、供餐的服務。這些服務的訴求,是滿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共餐是獨老者們聚集在一個點一起吃飯;送餐是以志工送便當到行動不便的獨老者的住處;供餐是獨老者自行來一個固定的點領取志工發放的便當。

1%e7%8d%a8%e8%80%81%e8%80%85%e7%9a%84%e9%a3%af%e5%89%8d%e7%a6%b1%e5%91%8a

(獨老者的飯前禱告)

什麼是「清醒」?什麼又是「夢」?這些較抽象,偏向感知類型的詞彙,不管在哲學、心理學、語言學、藝術界等範疇都各有不同的解釋,然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是一種更模糊的狀態,由於其神秘色彩以及許多經驗(亦或是謠傳?)的繪聲繪影,總說得如電玩遊戲般有趣且充滿冒險色彩,甚至傳聞中有些危險性,不免讓人多想嘗試。

但關於清醒夢的知識及傳聞,我們能了解多少,實際上又能怎麼體會呢?

清醒夢意指在夢中能有意識地動作,並且清楚認知到自己正在做夢,進而透過意識來控制自己的夢境。就如電影《全面啟動》中所描繪的,在夢中有了自覺之後,便能透過意念改變夢的樣貌,甚至賦予自己在現實中沒有的能力——如飛行、穿牆、舉重等等⋯⋯。

inception-trailer-movie-leonardo-de-caprio

(電影《全面啟動》劇照)

螢幕快照 2016-10-10 上午10.42.09.png

(圖片擷取自NHK紀錄片 《孤獨死》)

2005年4月初開拍,2005年9月24日由日本公共媒體NHK所播送的紀錄片《孤獨死》揭露了一名因突發中風死於東京千葉縣家中,三個月後才被發現的62歲獨居男子。「孤獨死」這個早在1980年代便已經由日本媒體問世的詞彙,又再次得到了高度性關注,主要闡釋獨居人口於住家中因突發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除了好發於中、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外,高危險群普遍還有曾遭逢家庭變故、親友死亡、中年失業以及健康不佳等因素,進而漸漸與社會脫節的獨居人口。光是紀錄片所報導的千葉縣常盤平社區當時三年間就有21起孤獨死的案件,而半數是65歲以下,甚至只有4~50歲,令人不禁省思一個出生之時備受祝福的生命,何以落到如此悲涼的下場。

近年來,在歐美風行並漸漸傳入亞洲的鼻吸式可可粉(snorting cocoa powder)風潮。面對這股聽來令人匪夷所思的流行,人們總疑惑於它的成效,於是謬誌茗編輯團隊決定親身體驗其功效,是不是真如廣告和口耳相傳的說法那般迷幻?

http://www.ibtimes.co.uk/videos/embed/13511

(Persoone示範如何使用可可粉彈射器,影像來源。)

鼻吸式可可粉第一次出現,是來自一位比利時的巧克力職人Persoone所研發的創意。據他的說法,因為工作的關係,他必須長時間待在瀰漫著可可粉的空間裡,原本只是習慣感受可可粉的香氣,沒想到有一天因為吸收過量,突然「ㄎㄧㄤ掉」之後,待他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趕走了店內所有客人。雖然有如喝醉酒的行為下場不太好,但那迷幻的感受讓他難以忘懷,於是他便有了製作鼻吸式可可粉的想法。

 人們可能都知道貢寮國際海洋音樂季,或是Wake up覺醒音樂季,但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月光・海音樂季這個名字呢?

 尋覓美麗的台東月光海

月光・海音樂季在今年的八月至十月舉辦於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TECLandArt Festival,主打的是台東獨有的紅色月亮。剛從海平面升起的月亮呈現鮮豔的血紅色,猶如奇幻小說一般,充滿神秘感。接著慢慢上升,逐漸轉變成橙色,再到檸檬黃,最後則像是銀白色月牙高掛天邊。每一瞬、每一刻,都是大自然中最有才華的藝術家,而月光・海音樂季便是希望將月亮的美,深深刻畫在我們心裡。讓來參加的民眾在聆聽美妙樂曲之餘,也能夠時刻欣賞台東最特別最美麗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