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原意「生命的科學」,也是一種養生觀念。善用植物以及食物的特性,佐以七彩脈輪、生命能量等概念,每個人都能設計一份最能療癒自己的食譜以及味道能量表。

「啟靈」(psychedelic)意指啟發靈性的感知,可以透過冥想、修行、飲食以及搭配啟靈植物等方式來提升。

園藝治療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在台灣則是源起2004年,第一位取得美國認證的台灣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他透過台灣原生植物來推廣園藝治療這門學問,時至今日才漸漸形成園藝治療的教育體制,目前有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的認證學程,及許多大專院校課程等資源,比起其他療法仍算少數。

在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聖經故事。然而聖經創世紀之中提及,諾亞方舟的「洪水傳說」不只在聖經典故中出現,也在台灣原住民的傳說故事中佔了重要的部分。在泰雅族、魯凱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等原住民族的母語傳說中,都曾出現洪水成災以及征伐太陽的劇情。

現代人習慣西醫,一邊大啖刺激性食物,一邊吞下顏色鮮豔的藥丸;味道清淡樸實的無添加蔬果汁,反而難以取悅大眾,偏偏這又是所有人都非常缺乏的營養成分。

常見的蔬菜、水果,以中醫的角度來說多屬寒涼。因此老闆的觀念並不拘限於只吃蔬果,講求多元攝取,若為了特定營養而採取激烈的手段,反而適得其反,只攝取蔬菜水果類,或是前幾年流行精力湯,有些人一喝就是十杯,反而把自己喝成冷底,更容易生病。食療的根本就是一句話:「每一種都要吃。」老闆也提醒,堅果和薑粉等溫熱的食物也要記得補充,避免身體虛弱。

由於在工作範疇的掌握度已經相當游刃有餘,對她來說壓力來源就是“沒有壓力“,「相信我,這很可怕!!!你連要怎麼解釋你的壓力來源都很難。」Qian其實非常羨慕周圍朋友看似辛苦工作但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的狀態,實際比較過薪資條件,可以發現許多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工作所得,但朋友們依然保有熱情與理想,使她開始懷疑自己,這樣真的可以嗎?可以繼續安於現狀嗎?是不是該做些什麼?

「過好日子,把日子過好。」

有的時候,事情只要換位另一個角度思考,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跟理解,也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民國76 年解嚴之後,雖然開放可以回大陸探親,但外省第一代已經回不去了,過去的家已經人事全非,到凱凱這些外省第二代時,也就覺得沒什麼差別了,不會再覺得該「回去」哪裡、該「去」哪裡,反而是台灣這片土地才是成長的家,家人們都在這裡,這也就是家了。人們因為時局而相聚在這裡,小老百姓的,也只是希望努力把生活過好,衣食無缺,代代相傳。不管未來如何,會往哪裡或該往哪裡去,也只是希望我們兒孫在這塊土地上過好日子、把日子過好而已。

「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幸福,很容易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比別人幸福,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我們總把別人想得過於幸福」– 孟德斯鳩

一開始只是個小小的細胞球,不斷吞食比自己小的細胞球為食物壯大自己,設法爬上食物鏈的頂端。 虛擬遊戲可以重新開啟,但在不能重來的遊戲中,你會選擇怎麼玩?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活著真是太好了吶?」

大橋下、河岸邊,川流總是帶走了一個又一個的世代,送走了每個人僅有一次的、晦暗又美好的「青春」。“沒有夢想的時代,我們要怎麼活下去?“,這是電影《 我很好 River’s Edge》中對90 年代青年的註解,對應當今的魯蛇世代,每個時代的慘綠少年們總不斷墜落在不同層次的泥沼當中,成為自我與成人口中的「一灘爛泥」,或是數年後帶著一股揶揄解嘲地說到「好青春吶!」。

潔絲慕音的三本著作《眾神的食物:食氣一~三部曲》和節目《60分鐘》,前後兩者皆廣為流傳。針對人類不進食究竟能否存活這個問題,採取什麼立場倒是其次,在認識了食氣者這門學問後,能夠從中學習的其實是內觀以及感受的重要性。因此,執著於「進食、不進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體悟生命中的自由與恩典,將體悟的快樂轉化為令身心飽滿的能量。

久違回到曾熟悉的場所、看見曾熟悉的風景、聽見曾熱愛的旋律時,視覺、嗅覺、聽覺的記憶被重啟,便使人不由自主地更加眷戀這些當下。味覺的記憶也相同,每個人的腦海裡,都存在一種最熟悉的口味,深深烙印在舌根,一旦碰觸到這些熟悉的感官記憶,就有如回到身體的家。人們透過口味連結自己的族群,認同自己的故鄉,而這份感官的習慣也深深影響了飲食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