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共餐:來自世界各地的環保創意

一手握著手搖飲料塑膠杯、一手提著透明塑膠袋裡裝著印刷著「隔餐不得使用」字樣的紙餐盒,這樣的景象是每個台灣人最熟悉的日常。然而這些方便的餐具、提袋,通常只在我們的生命中停留幾分鐘、至多幾小時,丟棄之後為地球所帶來無法分解的負擔卻是動輒千年。為此,各國人們不斷地提供、交流想法,各式各樣的環保產品也推陳出新,而這些產品真如字面上的環保理念般成效彰顯嗎?

#beleaf 儼然成為歐美今年流行的環保口號,其實這間leaf-republic公司,主要是以研發「樹葉餐盤」來響應環保理念,推廣大眾使用真正的「綠色餐具」。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30-%e4%b8%8a%e5%8d%8812-12-42

圖片來源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28-%e4%b8%8b%e5%8d%886-15-47

圖片來源

然而繁複的製程、過高的製造和運輸成本以及過度包裝,令人不禁納悶這些綠色餐具的產出,是否真的如其介紹所說能達到環保效果,亦或只是多此一舉,甚至為環境增加更多負擔?諸如此類的困惑、質疑,以及普遍至少高上一成的價格,令許多人對這些環保商品總心懷芥蒂,想要嘗試卻又難以親近。

3058190-inline-i-1-you-can-eat-this-algae-based-water-bottle-when-youre-done-with-your-drink.jpg

圖片來源

一個來自冰島設計系的學生Ari Jónsson,以環保為主題創意發想出了一款「寒天保特瓶」,透明的外型與保特瓶確有幾分相似,不過撐起瓶身結構的不是塑料,而是內容液體本身。因此當寒天瓶中飲品用盡後,瓶身便能自動分解,也可讓人類直接食用。不過有嚐過「原味」寒天的人也許知道,類似無味果凍的口感並不受歡迎,且這樣產品同時還需面對食品衛生以及堅固程度等諸多實用性問題,因此研發者Jónsson也曾說:「這個想法並不完美,但至少它開始讓人們思考如何解決環境問題。」

img_4091_5__91104.1466592429.1280.1280.jpg

圖片來源

紐西蘭香皂品牌Ethique則是提出了較以上兩者更為實際的想法:以固態肥皂取代液態沐浴/洗髮乳以及其塑膠瓶裝。一般市售沐浴乳(亦可延伸概念至洗髮精、刮鬍膏、乳液等。)之中,其實有90%都是添加的水份,為了承裝這些原本在浴室就唾手可得的水,還需要多使用一個塑膠瓶,對環境可說是雙重傷害而且毫無必要;Ethique主張將沐浴產品中的水分完全去除後,剩下的精華可直接製成固態的肥皂,再以環保材質(紙、布類)包裝,不僅可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更可延長產品壽命(因水份去除而濃縮的固態沐浴精,比一般肥皂壽命長兩到三倍)。

Erin-washing-hands-in-Shilonda.jpg

圖片來源

同樣是肥皂,比起任何方式產出新產品,Sundara「回收肥皂」的概念是再利用現有資源,直接減少實質而非預期的浪費。Sundara是一個致力於窮困國家、地區推廣衛生觀念以及提供資源協助的非營利組織,創辦人Erin Zaikis受到一次泰國行的啟發,她發現許多衛生環境落後的區域,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曾接觸過肥皂,更不用說其他衛生用品。這樣的情況長久下來導致的當然是傳染病擴散規模難以縮減,而Erin Zaikis創辦Sundara,便著手回收許多飯店業者丟棄的肥皂,經過回收、消毒等手續後,製造出來的肥皂能夠送往印度、泰國、緬甸等國家,不只提供當地人清潔產品,還倡導衛生觀念,更因為Sundara在各地成立組織工作網,也讓工作機會增加,為許多民眾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

印度公司BAKEYS為因應印度農業中稻作物生產過剩,不只消耗水資源,大量囤積至腐壞的稻米更造成農業虧損以及衛生、浪費等問題,靈機一動製造了一款「米製餐具」。影片中介紹者一口咬下質地如硬煎餅的餐具,其實這樣的餐具除了堅固、實用外,以小米、高粱、麵粉等原料製成能讓人在用餐完畢後連同餐具也「吃乾淨」,由於餐具本身不含防腐劑,即使不食用直接丟棄土壤中,也能在數日內分解。根據BAKEYS官網的產品介紹,一百支可食用米製湯匙,售價僅三百盧比(不到台幣150元),可惜目前僅開放印度國內銷售。不過「餐具形狀餅乾」的概念非常簡單又環保,也許能夠期待台灣廠商也有跟進的一天。

(封面照片擷取自此介紹影片)

說到可食用的生活用品,不能不提的是因研究開發可食用「塑膠袋」而聲名大噪的EnviGreen公司。一般塑膠袋經環境分解到徹底消失,至少需兩千年的時間,期間造成動物誤食的危險以及環境負擔不容小覷;而EnviGreen開發的這款可食提袋,由有機玉米粉及澱粉等原料,透過特殊工法製成,經80度熱水浸泡、攪拌後,可直接食用且對人體無害,若是擔心衛生問題而不想食用的話,也可餵食動物或是放置常溫環境中,待180天後自然分解。而提袋的堅固程度也與塑膠袋不相上下,實用性無需質疑。

然而以上兩種產品都是自印度開發,若是要將相同概念套用到其他國家,還得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農作物的供需情況是否有餘裕能製造這些產品,畢竟並非所有國家都如印度有特定農作物生產過剩的問題。且生物分解真的比較環保嗎?在此也需打上一個問號,畢竟需考量農作物是否足夠,且這些有機產品若沒有經過自然分解過程直接進入垃圾焚化廠,同樣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是否真的能夠使環境減少負擔還得詳細評估。

且近年來在台灣,開始出現許多號稱能夠生物分解的餐具、塑膠袋,然而許多產品經驗證後發現其中確實含有有機成分,但為了增加堅固程度以及降低成本,仍會在其中添加塑膠原料,這樣的產品已是本末倒置,不只不能完全分解,更增加了資源回收的困難,也讓消費者以高價購入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傷害環境。

14856006_1266505506735368_3492150669590566886_o.jpg

圖片來源

其實除了以上這幾樣開發新產品以降低環境負擔的例子,在台灣有許多人是選擇默默耕耘,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浪費。例如位在台南的小事生活‧無塑生活實驗空間 (Simple Eco Life),女主人洪平珊受書籍《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影響,便開始了「無塑生活」的實驗。從紀錄垃圾量開始,到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排除塑膠的使用,實際體驗後發現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一切都只是用品和習慣的選擇而已。為了推廣這個理念,她成立了小事生活,販售許多竹、木、布製的生活用品,也開設製作課程,細心地將自己領悟出的環保生活概念推廣給每一位前來瞭解的客人。

1918847_517275595144628_6512219786508164814_n.jpg

圖片來源

葉食台灣 Taiwan yeziwan成立於2010年,與先前提到的leaf-republic同樣是開發樹葉製成的一次性餐具,但不同的是葉食台灣並不走大企業的高價路線,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讓民眾了解也親身體驗葉製餐具的製作,讓環保觀念實質紮根。

其實無論想要挑選任何的環保商品,除了要確實了解其是否真正符合環保價值外,更要時時提醒「不要勉強自己」。無論是日常用品的替換、習慣的改變,環保的精神需要的是每個人由衷地為地球著想,而非形式上的執著。真正從內而外,改變觀念再影響行為,才能真正理解這個理念,並長期在生活中實踐,自在地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

——

延伸閱讀:

記憶的凝視:《天橋上的魔術師》

Bioo Lite: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電力,環保的行動電源

《博愛座觀察日記》:自以為正義的道德批判

拼貼日常的足跡,酷卡牆的生活藝術

龍洞:在水中感受光影的流動,東北角的潛水勝地

——

Credit——
撰稿 / 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