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街頭型人Wednesday:時尚會重新洗牌,個人風格會永遠被記得(上)

曾在義大利留學專攻整體造型,期間任NOU MAGAZINE線上時裝風尚雜誌藝術總監及創始人之一,現於plain-me擔任視覺總監的Wednesday Wu,除了因時常分享風格獨具的穿搭照片,而吸引上千人追蹤她的穿搭日誌(DappeiWordPress)外,在日本網站WEAR上更擁有超過四萬的追蹤者,雖然風格非常前衛且具實驗性,不斷上升的人氣仍不容小覷。

融合 PUNK(龐克)、FETISH(拜物主義)、GOTHIC(歌德)、FUTURISM(未來主義)等多種元素,再以自己的審美觀,不斷玩出新的搭配方式,對Wednesday來說,衣裝到了人身上就像有了靈魂一般,與人的個性相應相稱,襯托出由內而外的美感與氣質。因此她不畏懼是人的不理解甚至批評,也要每天穿上自己真正的心靈樣貌。

15392958_1205792929456799_5237009220955100903_o.jpg

夢想是人類天生的奴性/既然不能不做夢/那你最好能做自己的夢

被封為街頭穿搭達人的Wednesday,在米蘭留學期間就多次受邀街拍,甚至街頭穿搭照曾登上時尚雜誌VOGUE。而十一月號的謬誌茗有幸邀請街頭型人Wednesday,和讀者們一起聊聊她的穿搭哲學。

請問您對於台灣街頭文化及次文化的看法?曾經駐留過米蘭的您,經歷了許多其他國家的生活,有沒有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

就針對街頭以及次文化穿搭來說,我看到不少穿著精彩的型人,以及創作令人驚豔的設計師們。雖然並非主流那麼擺明著浮在檯面上,不過只要各位肯挖掘,會發現台灣這塊土地其實蘊藏了不少有趣的人事物,如果要比較(國內外)的話其實各有好壞。
歐洲由於時裝與文化歷史根深蒂固,他們的美感是生根在心底的,卻也因此風格容易受到侷限,比較少爆發性、突破性的造型詮釋,大家可以瀏覽看看各國的時裝周街拍,近年歐洲街頭以法國出現的型人最具特色,米蘭相對保守和傳統。
而日益興盛的亞洲風尚又更上層樓,不少媒體把眼光聚焦在韓國街頭,不過韓國走的次文化穿著也可以說是次文化中的主流。怎麼說呢?也就是這陣子潮流穿甚麼,就可以看到一堆人穿甚麼,風格呈現上落差並不大;日本則是維持一向的獨立特色,甚至打扮是人人日常必備條件, 它看趨勢,但趨勢只是參考,個人特色與國家文化才是主流。
回過頭來談台灣, 由於台灣吸收的知識來自四面八方, 像個大熔爐,因此可以看到各文化加上自己想法激發出來的特有美感,甚至許多非主流品牌的創意設計,已經延燒到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所以我對這方面是持有肯定態度的, 唯一缺少的可能是與文化背景相結合或知識上的不足這一點, 例如喜歡穿龐克的人不見得聽龐克音樂, 甚至不聽音樂;或是一些次文化衍伸出來的藝術背景,像現在趨勢中的Grunge風格也是由音樂延伸而來,大多數人卻不在意緣由,喜歡的分界點相當明顯,相對來說音樂圈也不一定會鑽研穿著或包裝自己,有這樣的斷層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15590960_1220446727991419_8751390953524802915_o.jpg

真相是/你只是在人間臥底/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認得自己

您的穿搭哲學是?

「時尚是趨勢,半年重新洗牌重來一次,只有你創造的風格會陪你走到人生散場。」
對我來說,沒有原則就是最好的原則,因為這樣才能跳脫。假設今天一定某樣東西配某樣東西的話,其實就跳脫不出來,也許過一陣子就會覺得膩了,所以沒有原則就是最好的原則,去想新的東西,比如說襯衫可以當裙子或是⋯⋯隨便都可以。

Wednesday的穿搭中,除了比較常見的街頭元素(刺青、滑板、塗鴉),您也鎔鑄了許多搖滾樂等等的文化元素,這是否與您的人生經驗有關?

喜歡什麼一定有它的源頭,當被這些文化背景餵養長大之後,才有辦法發揮到淋漓盡致。並不是說我有甚麼戲劇化的人生經驗才會完成今日之我,而是從歌德、搖滾、龐克、另類、Trip-hop到電子等等;從主流電影到B級片,從音樂到電影,從文學到繪畫,無所不吸收,只要喜歡的事情,都能好幾天不出門瘋狂蒐尋,把想知道、想看、想聽的全部得手,接著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你汲取知識的瞬間都有可能是組成你這個人的重要元素之一。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元素,在發展成我這個人之後,在當代再去吸收一些新的趨勢,把它融合進風格裡面,這樣才會一直有變化。
也許不少人不怎麼喜愛自己身處的這個年代,但對我來說已經是覺得夠幸運了,伸手即能看盡過去,動點腦就可以接近未來,換個角度來說,要知道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們現在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餘生最年輕的一天,讓當下的你活得夠值得才是最重要的。

15625979_1222072137828878_6486619260850216687_o.jpg

看到有感觸的事物/就好像有人打開了你一夜的黑幕/此刻 全世界/只有你手中握有火種

穿搭除了展現個人特質外,也是一種生活型態跟世代的表現,您認為在重視個人特質展現的當代,要如何建立自己的Style?

假設你本身不認為自己是個有風格的人,那可以先問自己喜歡什麼文化?你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假設你喜歡這個東西,能不能接受不被稱讚甚至是受到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堅守自我愛好?在潮流中能不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追逐趨勢那是必然的,不過也必須將這個趨勢融合自己喜愛的穿著之中,而不是全盤接收,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話,那你也就已經建立自我風格了。
我覺得比起以前,不見得現在接受度是大的。比如說五〇年代的台灣,很多人其實都穿得很漂亮,布料、印花等等都是非常講究的,古著這麼流行,是因為以前的訂製服非常精緻。所以我們不會覺得當代的接受度高,應該是說當代吸收的文化來源很多,所以風格多元,比較具自己的個性。歐美、日本早期,大家反而在街頭上可以看到更誇張的穿著,七〇年代跟Rock,然後大家可以穿豹紋、各色的龐克莫霍克頭,不見得是時代變遷的關係。

影響您最深的一句話?
影響我的話幾乎是數不清,最近最深刻的是Iris Apfel的"More is more and less is bore.”(越多越好,極簡很無聊)。
不是說這句話多了不起,甚至這句話與影響時裝圈甚大的"Less is more"都是出自於現代主義的密斯.凡得洛(Ludwig Mies Vander Rohe)和後現代主義的羅伯‧范裘利(Robert Venturi)兩位建築師嘴裡,不過在主趨勢之下Iris說出這樣反骨的話令人十分欣喜,剛好也如此切合自己心中的穿著樣貌,我很喜歡看極簡在別人身上呈現出來的模樣,不過在我身上就是無法成立的。
極簡當然也可以很有趣,可以多層次地去玩,可是這句話讓我感覺的是,大家反而太追求less is more這件事情,這個反向思考的模式讓我覺得很棒、很有趣。

15493838_1213963348639757_464718235401575126_o.jpg

想要離開牢籠/就得先明白自己是在牢籠裡

平常在選擇穿搭單品時,Wednesday有沒有特別喜愛的品牌或是選購服飾的方式推薦?

無法成為品牌崇拜者,只要具有設計感的單品都能讓我買單,當自己看到這些有趣設計集結於一身卻毫無違和感時,就是愉悅與自信一天的開始。從平日最常穿YRUR.shemisteDOLLSKILLJADED LONDONCURRENT MOODMYOB NYCTHIS IS A LOVE SONGDI$COUNT UNIVER$E、古著品、訂製品一直到買不起穿不到的HUFComme Des GarconsGUCCI,甚至台灣品牌DAMAGENLFWISDOM,還有新的設計師張純瑋等等,實在無法在這裡一言以蔽之,plain-me不用說,身為品牌其中一員沒有不愛的理由。自己要想辦法把這些不同的元素混搭成你自己。因為衣服是有人穿才會有靈魂,這些東西在你身上,它才是你的,但不是你去代表那個品牌。
只要有創意的我都很推薦,除了主流以及次文化品牌我會固定關注之外,甚至每年台灣服裝設計系的畢業製作我都會找來仔細看作品,除了用色、剪裁、圖騰等等,還有他們運用的元素,這些作品甚至是能成為我日常穿著的靈感來源之一。

您平常的購物管道是?

購物管道幾乎都在網路進行,因為這樣我才能有時間好好思考(畢竟慾望無限荷包有限),像是asos、dollskill、淘寶這樣的通路都很好買,運送也相當便利,加上網路時代崛起,各品牌官方網站其實大多也提供十分便利的購物平台,總之多逛逛找找吧,想要的話就想辦法到手!或是出國旅遊看到outlet、市集都蠻多的,像是台灣就是狂潮、手手、單眼皮等等。台灣市集的話多半是偏古著類,可是也有一些當代比較特別的商品,可以隨機去逛到。這個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很難在網路上找到,可能當下看到,覺得要就買了,很有趣。

15731793_1232867940082631_3351897373666191389_o.jpg

我們輕易就荒廢了的今天/卻是有些人奢求不來的明天

除了獨特性或設計感之外,會不會在意材質,或是有什麼比較龜毛的要求?

我特別喜歡異材質的東西,比如說我不介意去穿像雨衣、塑膠的東西,只要他夠特別我全部都會穿,男裝女裝也完全都不限制。童裝我也買過,可是童裝真的要看機運。只要它設計夠特別、板型夠特別,我都會買。因為我覺得,假如大家都穿棉布的東西有點無聊,我就是很想在裡面加一點塑膠的東西,我甚至會穿雨衣出門。

會將買回來的東西自己改造嗎?

有些會,尤其是以前,現在比較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像我們兩個(和男友吹斯達)都會去改衣服,把衣服板型改到我們自己要的,然後可能加一些剪破、剪短,甚至有一次我把一件短外套改成內搭褲,就是我只剪它的袖子,然後跟一件內搭褲縫在一起,把它變成袖子在下面的微寬褲。改造後就會得到一些自己獨有的、有趣的東西,這也是一個成就感的來源。

——

延伸閱讀:

揶揄藝術的荒謬:新生代藝術家謝牧岐

《尋秘街拍客》:將才華視為珍藏,無須以成名與否證明藝術價值

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也不致滿手污泥 ——李奧·貝納

橘色視覺:攻佔眼球的狐狸旋風

Molly Soda:翻轉「私領域即避風港」的概念

——

Credit——
特別感謝 | Wednesday Wu
採訪 | 嵐澄創藝Emi Yeh (一個自詡荒謬卻優雅的創意工作者 )
撰稿 | 再見阿毛
(照片圖文取自Wednesday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