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回到愛爾蘭,John Carney的音樂電影旅程有如真實人生

1972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John Carney,原是愛爾蘭搖滾樂團The Frames的貝斯手,喜愛影像創作的John Carney在當時就曾為樂團導演過一些音樂MV。在1993年,John Carney退出了The Frames,開始專注於他的電影創作,並在1996年推出導演處女作《November Afternoon》。

但是一直到2006年John Carney用超低成本拍出了驚艷大眾的音樂電影《曾經・愛是唯一(Once)》,劇中講述一對陌生男女在愛爾蘭的街頭演出中相遇,女孩聽完男孩唱完一曲悲傷時寫下的創作歌曲,便一語道破:「你是不是曾經心碎過?」從此展開一段知音相識的故事。

在劇中飾演男女主角的Glen Hansard及Markéta Irglová都並非演員而是真正的創作歌手,Glen Hansard是The Frames的吉他手兼主唱,Markéta Irglová則是因為劇中歌曲《Falling Slowly》而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得主。劇中幾乎所有歌曲都由男女主角共同創作、演唱、演奏,兩人更合作發行專輯《The Swell Season》。

在《曾經・愛是唯一(Once)》獲得空前的成功之後,John Carney於2010年寫下了新的劇本,並在2014年上映了這部《曼哈頓練習曲(Begin Again)》,將電影場景從他熟悉的愛爾蘭拉到美國紐約,更找來了知名音樂人Gregg Alexander協助編寫劇中歌曲。

John Carney筆下的人物總在出場時便帶著淡淡哀愁,且片中總將知音描繪得比情人更加浪漫。一幕女主角Greta(綺拉奈特莉 飾)還沒聽完男友Dave(亞當李維 飾)新寫下的情歌,便一巴掌甩在對方臉上,只因為從歌曲中聽出了男友對於另一個女人的深情;這個畫面就有如《曾經・愛是唯一(Once)》中女孩對著男孩衝口而出的那句話一般,是John Carney筆下人物特有的細心,和導演John Carney自己一樣,都是透過音樂訴說心中話語的人。

從都柏林來到紐約,導演John Carney自己其實並不滿意大城市以及拍攝主流商業電影時的工作氛圍,甚至針對主演的綺拉奈特莉有諸多怨言,並表示下一部電影必定會帶回故鄉愛爾蘭,即使可能無法再像《曼哈頓練習曲(Begin Again)》這部電影一樣受廣大群眾歡迎,仍不願意再重蹈覆轍。

然而這樣的情緒,其實也正表現在這部電影之中。無論是被音樂產業洪流吞沒的失落製作人Dan(馬克 魯法洛 飾);還是原本一同在音樂圈努力的情人,卻在男方一踏入主流商業領域便在情感上背叛了女方,甚至將女主角寫下的抒情情歌改編成流行搖滾版本,那些角色在地鐵上、舞台旁留下的眼淚,正正與導演John Carney的境遇相同。

在電影的最終,Greta和製作人Dan合作,成功發行了一張令人驚豔的音樂專輯,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錄音,勇敢挑戰了主流市場從未聽過的實驗性,並在獲得名人好友的支持後行銷成功。

而現實中,John Carney確實將他的下一部電影《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場景帶回了愛爾蘭,雖然藝術性及音樂性皆獲得各界好評,卻仍無法達到前作的高人氣。

《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故事描述家庭不和睦的14歲男孩Conor(Ferdia Walsh-Peelo 飾)為了向心儀的女孩Raphina(Lucy Boynton 飾)搭訕,便計畫邀請她當模特兒,參與音樂MV拍攝;而為了實現這個夢想,Conor甚至和三五好友組成了一個樂團,更在Raphina的建議之下嘗試創作歌曲,並穿起奇裝異服完成了這支音樂影片的拍攝。

《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的音樂總監是Becky Bentham,製作人之一更是曾參與製作過音樂電影《法蘭克》的Kieran Lynch,而音樂部門的製作群中也包含了John Carney,以及多年前主演其成名作的Glen Hansard。

John Carney曾說這是他的半自傳式作品,描述他在故鄉愛爾蘭都柏林曾經歷過的青春事蹟。而他也實現了兩年前的發言,將故事場景設定在愛爾蘭,且指定要找「不出名」的演員來演出。

劇中Conor和Raphina在拍攝及音樂創作的過程中漸漸相戀,最後更製造了一場校園大騷動,接著一起乘著破爛的小船,從愛爾蘭逃向Raphina的夢想之地——倫敦。

創作《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這個故事,彷彿將John Carney拉回了曾經在愛爾蘭燃起音樂電影之夢的當下。不只音樂出現了與先前截然不同的輕快風格,男主角也是即使一開始就身在氣氛緊繃的家庭,且轉到新學校便受到師生欺凌,仍憑藉著心中難以名狀的熱情,創造了最終熱鬧的場景,以及年少輕狂的大膽逃亡。這部電影也像是John Carney的一次逃亡,從主流的商業世界逃離,回歸自己的初衷,再次回來到愛爾蘭之後,重新以電影創作詮釋當年同樣從愛爾蘭向外望去的自己。

——

延伸閱讀:

《rythm10(節奏十)》:Marina Abramovic行為藝術之路的起點

《爆漫王》:以邪道征服王道,不一般的少年漫畫電影

《只是孩子》Patti Smith與靈魂伴侶相遇在最好也最壞的年代

琅琅上口的童謠,傳唱時代的滄桑與喜樂

拉斯馮提爾《厄夜變奏曲》:讓天使走入人群,人類便能集體創造地獄

——

Credit——
撰稿 | 再見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