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以旅人的視角思考設計,生活在荷蘭的台灣設計師

陳真,自由設計師,桃園出生,臺北生活,現居荷蘭。畢業於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information design(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information design科系)。其畢業製作Cum Laude,曾獲Gijs Bakker Award設計獎提名。

10926209_10202577240947331_2621510832549941559_o

陳真,一位身在荷蘭的台灣設計師。以旅人的姿態,更能客觀且超然地,將時局感受得更清晰。

本期(八月份)謬誌茗於實體雜誌訪問了遠在荷蘭的陳真,希望藉此更深入瞭解其創作理念以及身在異鄉的心境。

對您來說『家鄉』的定義是什麼?

台灣。

您在台灣原本從事平面設計工作,離開台灣到荷蘭深造,您覺得荷蘭與台灣在平面設計環境下的差異?

我覺得荷蘭跟台灣設計環境是兩個世界。相對來說,荷蘭的設計產業結構成熟,工作步調比較慢,設計師也有較大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想法,對於荷蘭人來說,他們一直在尋找設計更多的可能性,試圖去延伸設計的邊界。這是我目前感受到的。

荷蘭有自己豐富的設計歷史脈絡,彼此之間都是緊緊相扣的,他們非常重視設計批評與設計論述,設計在荷蘭不僅是一種產業,也被認可成一種專業的學術專門。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很多台灣設計師也都專注在做台灣在地的設計研究論述,我相信這些工作會成為未來支撐設計產業的重要基石,真心希望這些研究都夠被推廣被看到。

12049651_10203950191910247_5422296193876787700_n

您喜歡荷蘭的文化嗎?對你的創作有沒有什麼衝擊呢?

荷蘭的設計教育非常不一樣的一點是,他不會去鼓勵你做「漂亮」的東西,因為他們認為單純把東西美化是make it stylish,這只是設計的一環,但不代表設計本身。漂亮的東西是個牢籠,當然有時也很難拒絕他,我想這是所有設計師都會遇到的兩難。比起美觀,在荷蘭他們更注重概念,但是同時也必須意識到concept和inspiration是不一樣的東西,我們常常花更多的時間在跟老師討論如何將概念深化更勝過調整視覺比例呈現。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是,因為每個同學來自不同的國家,各自帶入不同的文化觀點,所以作品評鑑的時候展現方式很多元,也能彼此學習尊重,這也是學習中所體驗到的主要樂趣之一。

謬誌茗八月份的主題是異鄉人,您旅居異鄉的時候,對您的創作歷程有沒有什麼影響?

在異鄉的時候,沒有太多朋友(其實在台灣也沒有很多),居住的地方不是大城市,沒有太多地方可以去,所以會很自然而然的專注在工作上。我覺得這也算一種專注力的訓練。

台灣在歐洲人眼中的定位為何呢?您所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他們對於台灣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這個我好像沒有一一特別問過。對於大部份的荷蘭人來說,大概都知道台灣這個地方,但對於台灣複雜的國際地位還有爭議性大多是不了解。我曾經在安荷芬市(Eindhoven)的博物館(van abbemuseum)也看過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這個作品是在探討冷戰時期國民黨派泰國特務的身份認同問題,這些故事即便我長久住在台灣,我也從來不知道。同時,荷蘭以往是殖民強國,而台灣一直都是被殖民國,我一直認為這對荷蘭人如何選擇他們展品有一定的影響,因為這跟他們對台灣的哪個面向有興趣有關。

10251966_10202118116629510_5055535716943425586_n

您的創作靈感通常來自哪裡?

閱讀。

您駐留漂泊過哪些地方呢?對於您的創作有沒有什麼影響?

在我去過的地方我最喜歡的東歐。西歐和東歐有著非常不一樣的氛圍,我喜歡去看那些冷戰時期蘇維埃政權留下來的遺跡,我覺得某些時間點東歐和台灣有著共同的社會氣氛。我自己的畢業製作也是研究跟政治相關的議題,因此我研究過一些活躍於荷蘭的東歐藝術家,他們用非常不一樣的方式去表述自己的identity,提供另一種視角(非西歐中心)去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這些作品影響我很大。

旅居歐洲的經驗,有沒有特別讓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覺得台灣的階級意識非常強烈,但是荷蘭我比較感覺不到。也許是福利制度很好的關係,各種職業的人彼此尊重地生活在一起,我覺得這是非常健康的社會狀態。

身為一個創意工作者,生活中自然會有所得失,您在追求理想天職的過程,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跟困境?

在台灣的工作無可避免地被無限的改稿,但如果不改稿就會被當成難搞的人。於是現在的目標是努力當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但是很難搞的人。

11329813_10203350301713367_8317155734604530939_n

在荷蘭生活的您,會不會覺得想家?或是感到恐慌呢?

想家好像還好,可能因為我兩年來回家了四次,而且每天都做台灣菜還有看台灣鄉土劇,我荷蘭家裡的台灣味很強烈,廚房有各式各樣的台灣產品。恐慌是,在眾人面前發表都還是會不長進的發抖。

您在荷蘭生活的過程,對當地的藝文,也就是台灣推行多年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沒有什麼見解呢?

我覺得相較於台灣,荷蘭的藝文產業有很完整的結構。在台灣很多的狀況是設計師或是創意工作者很多,但受眾大多是同為創意工作者的一群人。我發現在荷蘭設計師週的時候,有很多老人和中年以上的參觀者,他們也非常樂意去理解設計的價值以及掏錢購買中高價位的設計品,這樣的情形我沒有在台灣看到過。我也發現荷蘭設計的操作方式,比較類似販賣藝術精品,設計作品會在藝廊展出販賣。台灣的設計品比較被定位成商品,通常只出現在紀念品店。

想問您平常日常生活的安排?

真的很普通。沒有去公司的話,就是看書、做菜、看鄉土劇,最近在翻譯一些荷蘭設計文章當作嗜好。

您接下來的計劃?

接下來會準備荷蘭設計師周的展覽,也許會開始進行一個關於動物園的計劃,但是還沒確認方向。

 13413787_10205408001914586_6650613938258274307_n

Credit——
設計師 / 陳真
採訪 / 嵐澄創藝 Emi Yeh
撰稿 / 再見阿毛
所有圖片皆為陳真作品,由陳真提供。